這其實是一門台大通識 「佛教看動物」 中我做的報告,

就分享給大家了。

 

關於這個題目,我認為應該從「四大皆空」開始說起。

有人說佛教是厭世的並且否定現世價值,因而說佛教是抱持著所謂「虛無主義」。像這樣的說法,我想應該通常是以「四大皆空」這句話作為表率。在電視上看到出家人的角色,常常會說他們是「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甚至會有人認為這代表著出家人不接近酒、色、財、氣,或是認為出家人就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

然而所謂四大皆空中的四大,事實上代表著佛教所認為的四大結合物體之元素 : 地、水、火、風,其中地以「堅硬」為特性,水以「潮濕」為特性,火以「溫」為特性,風以「流動」為特性,而佛教認為,宇宙間所有物質都是由這四大構成,包括我人的色身。因為四大皆為空 所以由四大所組合成的人、事、物或是四大本身,都有三種特質,分別是 :

1,非一 : 不是單一存在

2,非常 : 不是永遠存在

3,非主宰 : 不能自主

而一切由因、緣、合而生的人事物,由於在緣散之時便會消散 " crumble",故佛教的定義中,一切由因緣和合的人事物皆不常存,因此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對世間的一切生起貪著。所以,佛教所謂的「空」,是強調世間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財富、生命)不是永恆存在的,人不應當過分執著那種根本不存在的永恆不變的世間事物。所以佛教並非否定現世價值,並非把世界看成虛無,而是強調世間事物的互相依存,強調事物的因緣關係,而否定世間存在一形成之後便不再變化的東西,所以人不應當過分執著於那一種根本就不存在的永恆不變的世間事物,而佛教的理想並不是去追求一種與現實世界無關的境界,而是要在現實世界中去實現佛教的理想。因為世界並非絕對的虛無,所以人們在社會中的活動就是有重要價值的、有意義的。空的概念是要引導人們以一種豁達的態度來對待自身的利益,所以對於減少社會衝突和矛盾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四大皆空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是一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為一體的直覺經驗。如果把佛教的「空」理解為虛無主義,是不符合佛教基本學說的原本含義的。此「空」並非與「有」相對之「無」,而是超越有、無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誤解為虛無主義之「無」。

 

而有人會認為佛教是抱持著消極的厭世思想,針對此一見解,最常見的解釋就是說,佛教所抱持的是所謂「出世」的思想,而會這樣認為的人,是把出世思想和厭世思想給混為一談。所謂厭世,是想要逃離現實,心中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跑,或者是就乾脆隨波逐流算了。這是一種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的作為。而佛教的出世思想則是建立在對於被虛幻的假像所掩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之覺悟。其原則就是 :

1,不棄世

2,不墮世

也就是說,所謂的出世,是說我們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並且對其放棄一切的貪戀之心。但是不代表我們就要遠離這個世界,相反的,我們要有濟世度眾的大慈大悲之心,不可以放棄陷溺在苦海中的眾生而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靜。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脫生死,而世間就是會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化無常,事實上根本就是不足貪戀的。有一種形容是說,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就如同無知小童貪吃刀鋒之蜜。明明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而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猶如手搔疥瘡,在搔的時候十分快樂,但是在搔過之後,痛苦便隨後而至,世間的快樂是瞬間的,而世間的痛苦是長久的。不過,佛教並不是小氣的宗教,除了自己出離於世間,也要設法讓一切眾生也得以出離。事實上,儘管我們對於虛幻的世界已經沒有了絲毫的貪戀之心,但是為了要度苦海眾生,我們還是需要在世上,與眾生同甘同苦、承受眾生苦難,一直到一切眾生脫離苦海為止。而在處世期間,由於自己是慧心常明的,所以不會墮落為奴役,就像是蓮花一般,雖然出於淤泥,卻能維持其潔白如玉的品質。唯有打入世間的群眾,才有辦法深入觀察並且理解人世間各式形貌,進而化導他們,而為了能夠有效地化導他們,我們應當要更加積極地肯定人生的行為價值,並且有卓越的表現、過人的貢獻,否則難以讓群眾心悅誠服。

所以,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身處五欲之中,但是智慧依舊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而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只要自己好就可以了。如果悲觀厭世、放棄利眾善行、自己單獨去尋求離世寂滅常樂,這是違背佛教對於出世的教義的。

舉一個例子,當世界上發生天災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慈濟人和其它的佛教團體前往現場進行救助,或是舉辦各式的捐款活動。如果說佛教是厭世的,那豈不是說他們該對這一切冷漠以對?

 

參考資料 :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

http://book.bfnn.org/books3/2046.htm#a054

http://ybamswk.cdc.net.my/ebook/faq2/co41.htm

http://www.dizang.org/rm/zxdfj/p34.htm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jun/1997jun7.htm

arrow
arrow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