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柔如耳邊絮語的二重唱,隨著沉重帶著落寞,隱含不平與哀傷的木吉它指彈,

是Simon & Garfunkel 的大作 "The Sound of Silence" 「沉默之聲」。

sound of islence.jpg

Year: 1963年創作、1964年發表,1965年的重新疊錄版獲單曲冠軍。

Writer: Paul Simon

Genre: Folk music (民謠), folk rock (民謠搖滾)

 

"The Sound of Silcnece"是Simon & Garfunkel最有影響力的歌曲之一,

被運用在許多部電影中,包括「畢業生」(1967)的原聲帶、「驚爆時刻」(2007)等,

graduate_0.jpg

(註: 此為粉絲的自行創作,非電影中的原始配樂)

在去年(2016)甚至還因為被運用在一個針對班艾佛列克的惡搞影片中而登上告示排行榜,

這是媒體訪問到關於「蝙蝠俠 v. 超人」的劣評時的畫面,

亨利卡維爾在回答問題時,班艾佛列克彷彿在沉思一樣,因此被大家拿來惡搞。

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製作了一部短片,以翻唱的 "The Sound of Silence"為配樂,

從衛星的視角,在一片靜謐的太空中,觀察地表的美景,

雖然沉默 (太空中當然聽不到聲音),但還是能輕易感覺到隱含的強大力量與生命力 。

 

 

最早的版本出現在兩人組發行於1964年的"Wednesday Morning, 3 A.M."專輯,

這是只有兩人清唱加上木吉他伴奏的最簡單版本,

當時的反響並不算特別熱烈,

於是Garfunkel 和 Simon就分開,各自在別的領域努力了一陣子,

Simon繼續四處表演,而Garfunkel則去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後來,歌曲的製作人Tom Wilson在和巴布狄倫Bod Dylon合作" Like a Rolling Stone"後,

要求樂師多錄製一段包含電吉它、鼓等等的伴奏,

並與"The Sounds of Silence"混音後製作成搖滾版本,

當成單曲 "The Sound of Silence"再度上市,才得到市場的熱烈迴響,

單曲版在收錄進1966年 Simmon的個人專輯 "The Paul Simmon Songbook"後,

在1/1那週攻上告示排行榜冠軍,曲子的成功促使Simmon和Garfunkel兩人合體復出,

才有日後更多的動人作品。

有趣的是,雖然 "The Sound of Silence" 比原始版本 (就是有s的那個)更有商業成就,

但是"The 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在評選"Th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時,

卻是選入"The Sounds of Silence",原因或許在於這首曲子對於二重唱民謠歌曲的意義吧。

 

到底什麼是「沉默之聲」呢? 讓我們來看看歌詞的含義。

第一段歌詞,從Hello darkness 到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為止,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對歌者來說,黑暗是唯一會傾聽他的心思的對象,

這個黑暗可以是講一個封閉的空間,

也可以是一種熟悉的抑鬱心境…也就是內心的黑暗,

這些都暗示著他與外人之間的藩離。

Paul Simon 曾經說過,他喜歡在密閉的浴室中,

任憑水從水龍頭滴下,或是彈奏吉他,

浴室壁面的瓷磚,恰好能產生極佳的回聲效果,讓他感到舒緩。

當他在這樣的黑暗中尋求心靈上的安撫時,

一種願景,深植於他腦海中的願景,將會有如初生的枝椏一般,

悄然展開。

 

第二段,從 In restless dreams開始,結束於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曲子的節奏開始加重了,吉它的音符也更有起伏,

第一段蓄積的能量開始逐漸釋放出來。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That split the night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歌詞中的neon light 「霓虹燈」,可以對應到後面出現的neon god,

講的是人們塑造出的一種虛幻的偶像,可能是人,可能是xx主義,

是如此的虛假、膚淺,

對於這劃過夜空、直擊他內心「沉默之聲」的霓虹燈光,他只感到刺眼,

他採取的行動,就是掀起他的衣領,禦寒之外,也是隔絕自己於這世俗中。

 

第三段,and in the naked eye到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歌聲也開始越來越重,顯示歌手的心情隨著歌曲而越來越激動了。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講人們寧可盲從於各種規則、命令,而不願去了解背後的目的及含義,

而且也拒於彼此了解、溝通了。

talking與speaking,hearing與listening,這兩個對比都是在講同一件事: 

人們只是沒有靈魂地說著 (talking)、聽著 (hearing),

而不試圖去真的表達有意義的資訊 (speaking)與理解他人的言語 (listening)

然而正是這樣的silence --- 形成社會上一種壓抑的力量,

無人敢於打破死氣沉沉的局面。

 

第四段,Fools...到echoed in the well of silcence。

從這裡開始,除了更加激動的歌聲以外,似乎還帶了點哭音。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
(短暫停止的歌聲,是不是表示歌者在哽咽呢?)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歌者提到,這種沉默,會有如癌症一般擴散,因為人際關係的雙向的,

他試著想提醒眾人如此的局面,然而無人願意傾聽,只在「沉默之井」中迴盪著。

 

第五段,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到whispered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And the sign said,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And tenement halls"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

這裡出現了先前講到的"neon god",就如同上面提到,

人們寧可盲信、盲從、盲捧那些偶像們。

Writing on the wall的典故是出自於聖經 : 

Daniel.png

曾經有個高傲的巴比倫國王,他讚美那些金、銀等無生無息的事物的神,

卻忘了那位掌管著氣息、管理著行動的神,

因此牆壁上突然出現一段文字,被詮釋為: 「神對這位國王的褻瀆十分憤怒,

決定要終止他的統治。」

當晚,那位國王就被殺死,而國家也分裂了。

Tenement指的是貧民窟中的廉價公寓,tenement hall自然就是公寓入口的大堂了,

這種地方和subway wall---地鐵的牆壁上一樣,常常滿是塗鴉與各種抗議文字,

因為不太雅觀,所以常常被認為是城市中黑暗的一面。

引用這一些東西,作者的意思是說,警訊已經有如神諭一般,不斷顯示在人們面前,

警訊是說,那些社會的真實狀況,唯有較窮困的人才能看透之,並反映在這些媒介上,

因為只有他們是能夠免於被這些光鮮亮麗的假象與虛幻的物質文明的欺瞞。

然而,人們真的會注意到這樣的警訊嗎?

還是任憑其在一片「沉默之聲」中,喃喃低語呢?

 

看完歌詞的意義,我們就能發現,所謂「沉默之聲」,

指的是內心的心思,一種人們藏於心中而不願說出或是面對的聲音、真相,

也可以說是那些毫無意義、不誠懇、沒觸中問題核心的種種社會現象,

畢竟,如果只是一些廢話、空話,那跟「沉默」有什麼兩樣呢?

60年代的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

60s.jpg

當時美國年輕人不滿於經歷過二戰的父母那一輩較為屈從的性格,試圖有所圖破,

世代衝突,加上當時社會有諸多問題,包括黑人人權、越戰、言論箝制等等,

因此興起了所謂的「嬉皮」運動,還有以柏克萊大學為核心的「校園言論自由」等,

提倡"Love and Peace"、"Make Love Not War",還有1967年「愛之夏」。

(配樂是 Janis Joplin "Big Brother & The Holdingg Company"樂隊的 "Summertime")

 

"The Sound of Silence"是寫在這個時期開始之前,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

講的是人們寧可選擇忽視、漠視,接受糟糕的現況,也不願意敞開心胸來彼此溝通,

也不願意試圖去思考,只要盲從、崇拜就好了。

歌者試著打破這個現狀,但是他究竟是人微言輕,聲音終於還是被淹沒了,

當任何有意義的溝通都不復存在,那僅剩的,就算何等喧囂,也就只是「沉默之聲」罷了。

 

Simon &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

將與Bob Dylon (巴布狄倫)、Joan Baez (瓊拜亞茲)等人的作品一起,投入60年代的洪流中。

 

 

 

arrow
arrow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