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在介紹完美國與台灣之間在理工科碩士班的制度差異後,接下來就來聊聊我個人的體驗,

我的體驗分別是來自台灣大學的兩年制論文型碩士,和柏克萊加州大學的一年制修課型碩士。

 

首先,美國擺明就是沒有把碩士班當成博士班的前哨站,如果有興趣追求學術的學生,應該要大學畢業後直攻博士,

而碩士班的作用則是透過更深入的專業課程針對一些主題做探討。

我個人對於這種開宗名義就把 program 目的給說清楚、講明白的做法是蠻讚賞的,

所以柏克萊工學院的碩士班就以全力幫助學生就業為主軸,

經常舉辦校友講座、返校聚會等活動,讓順利就業的學長姐回來吃吃喝喝、分享經驗,

另外也會有面試練習、履歷審稿等求職面的訓練,

至少我在台灣的碩班,還沒有見到有這樣子整體性的規劃。

在台灣的部分,其實大部分的學生心裡抱著的也是讀一個碩士好就業的心態,

不過台灣碩士班的訓練是以學術訓練為主,在業界發展上的服務比較少,

善用這兩年能夠透過大量的實驗讓自己更加了解課本上的知識在實務上到底會如何運作,

在實作的經驗遠遠超過的情況,其實在研究領域的紮實度是遠遠超過的,

同時也能對於學術寫作和學術界的遊戲規則有相當程度的理解,這在我當初去國外時也蠻有幫助的。

 

在修課的體驗方面,

台灣的碩士班在修課時,不知是不是因為大部分的老師也認為碩班學生應該要以做研究為主,

雖然課程的深度的確是比大學部課程還要更深更難,但是反而在課程的要求上比較低,分數也普遍偏高,

所以至少就我個人感覺起來,其實比大學時還要容易應付,

大學明明課業表現平凡,到了碩班卻全科A 起跳的,在我身邊其實不罕見。

至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做為美國最好的公立學校,事實上整體的作風還是相當傳統,

在這個GPA也在通膨的年代,GPA inflation 的部分遠比美國的私立學校還要輕微,

Want a Higher G.P.A.? Go to a Private College - The New York Times

而且我就讀的系所在博士生的部分有第一年淘汰 50% 學生的傳統,所以直接影響到評分的標準,

柏克萊研究院的及格標準是B, 在B的前面還有 B+、B、A-和 A 共四個級距,碩士班和博士班都是同樣標準

為了配合這樣的篩選標準,班平均通常是設定在 B+,因此幾乎注定有1/3的學生會在及格線上下浮沉,

而柏克萊工學院做為美國最頂尖的大型工學院之一 (前3名: MIT/Stanford/Berkeley),學生的水平自然不在話下,

因此即便原始分數很高分 (拿到9成分數),但是如果跟全班比起來只比平均值稍高…那就是B+或A- 伺候,

而這也是我個人真實的體驗: 自以為作業和考試都很理想,但是一比對全班的bar,發現只有40%左右…,

因此,為了要讓自己免於被淘汰,競爭壓力其實還是相當沉重。

 

在課程內容的部分,我發現反而跟老師們受教育的背景有蠻高的相關性,

在柏克萊大學其實也有很多亞裔教授,當中有不少是在本國接受學士教育後才到美國唸博士並進入學術窄門的,

而這些教授的上課風格跟台大的教授就非常類似: 以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來講授課程,

在評分上也是以兩次期中、一次期末佔絕大多數的分數,10~20%分數則留給作業 (通常是習題)。

我上過的一些比較特別且具有挑戰性的課程都是來自西方教育背景的教授,

其中一門課是跟儀器分析有關,型式是教授介紹完儀器原理後,

會給予許多未加工的數據和這些數據是從哪個題目得到的,學生要自己找出可以分析這些資料的軟體和使用方式,

然後寫成一篇論文型式的分析報告,內容包括該題目的摘要、文獻回顧、實驗方法、結果分析等,

看似只是一篇報告,但是因為除了數據以外什麼都沒給,因此連分析軟體的使用方式也要自己上網找影片學,

所以是非常花時間的。

另一門課則是給予學生非常大量的閱讀資料 (數十篇論文),而課程內容就是透過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大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討論的內容水準當然也是評分的重大依據。

我在台大也並不是沒有遇到試圖模仿美國大搞翻轉教育,或是以討論課為重心之一的教授,

但是成效方面,在我眼中是蠻不理想的,

原因在於我們從小就不太習慣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和同儕或長輩產生思想上的交流,

因此當老師要求大家發表意見時,往往一片靜默無聲,

相較之下台灣/中國/韓國 (亞裔留學生主體) 以外的學生在討論課時就表現得相當活躍。

 

最後,可能蠻多人會關心論文的部分: 如果美國的理工碩士不用寫論文,是不是含金量就不足?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看個人造化,

美國的制度是讓畢業標準可以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來達成,實際執行層面可能很放水,也有可能很嚴苛,

簡單來說就是上/下界的差異會很巨大,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當年在柏克萊大學做的 capstone project report 雖然並非正式論文,

但我也是花費很多時間從實驗設計到應用,甚至市場調查都一應俱全,對我來說這是近似於論文的成品,

但是也一些人,由於指導教授幾乎不管事,所以幾乎啥事也不用幹就輕輕鬆鬆就完成報告。

相較之下,台灣規定要有論文,基本上就需要follow 嚴格的學術發表規定,在寫作上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所以水平就會相對整齊一點,

不過當然也不乏草草了事的情況,這也是完全由指導教授的風格來決定。

重點應該還是在於,是否有透過寫論文或是寫專案報告,讓自己真的在某個領域上深入鑽研,

進而讓自己培養出拿得上檯面的專業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

在我看來,只要研究所等級的課程有認真執行文獻閱讀、辯論等內容,效果其實也可以很好。

結論來說,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

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應該要了解學習是對自己負責,繼續選擇要讀更高的學位,就要對得起這個學位的價值,

否則在社會上走跳,實力上的不足遲早會暴露出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Echoes 的頭像
    William.Echoes

    Echoes of a Distant Tide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