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西元2002年
歌曲連結:
英倫搖滾 (British Pop)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他們的黃金期。
當時,1991年來自美國的Nirvana帶著他們的《Nevermind》與強烈的油漬搖滾 (grunge)席捲了市場,
一時之間這種融合重金屬與龐克的風格成為市場主流,引來一群英國小夥子們的不安,
他們感覺英國自己的文化沒有得到適當的出口,
作為對應,像Blur 這樣來自倫敦的年輕樂團試圖以他對英式搖滾的獨特見解來回應油漬風潮,他們也如願以償地成功了,
1994年,Blur的《Parklife》取得巨大的成功,Britpop 這個由媒體創作出來的名詞不脛而走,成為英國年輕人的新主流,
1995年,Oasis 的《(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和 Pulp的《Different Class》都取得驚人的成功,
尤其 Blur 和 Oasis 還搞出同一天發表單曲的競爭噱頭。
1997年 The Verve 的《Urban Hymns》和單曲《Bitter Sweet Symphony》也是英倫搖滾的代表性作品,至今依舊津津樂道。
不過,在90年代末期轉入2000年代初,一眾英搖元老級團體開始面臨變數,
無論是團員的更迭和風格的轉變,甚至是瀕臨解散,這些問題都成為樂團前進的阻礙,
隨著他們陷入困境,市場的真空將由新一代的樂團來填補。
Coldplay在這段真空期,以另類搖滾 (alternative rock)的身份,用他們優異的旋律性和抒情的歌詞開始嶄露頭角,
雖然Radiohead 搶先他們一步,從1997年開始就以《Creep》、《No Surprises》等抒情、直白取向的歌曲收獲大批歌迷,
但是從第4張專輯《Kid A》,Radiohead進一步確立了樂團獨特的實驗風格,撫慰廣大群眾情緒的任務勢必要交給其它樂團了,
在這個時刻,Coldpay於2000年他們發表了首張專輯《Parachutes》,專輯中的單曲《Yellow》讓他們一夜成名,
正式宣告新一輪英倫霸主由他們來當!
雖然這麼多樂團都被歸成Britpop,甚至有些人還指出Coldplay和Radiohead是屬於 post-Britpop (後英倫搖滾),
但是音樂人們恐怕未必同意自己被如此分類,
畢竟每個團體都只是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敘事方式和音樂風格並沒有特別一致,
真要講的話,他們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在一個有深厚搖滾樂底蘊的環境下成長,
同樣出身自英國的前輩樂團,像披頭四、平克佛洛伊德、滾石、皇后、The Smiths 等等早已為搖滾樂開創出無數的可能性,
這些都成為孕育新一代音樂人的養分,無形之中形塑了他們的音樂風格。
Coldplay 和 Radiohead 的共通點在於他們都擅於營造沉浸式的氛圍,讓他們的音樂聽起來比一般的搖滾樂更為柔和,
不過 Radiohead 的音符比較飄忽不定,會創造出一個幽深的體驗,甚至時常會有尖銳的感覺,
與旋律搭配的是他們哲學性的歌詞內容,以及Thom Yorke 高亢、時而近乎歇斯底里的嗓音,更像是一個青年在抒發他的憂思與困惑,
而 Coldplay 則更常使用重覆性的旋律段落,特別是善用鋼琴,柔美中帶有堅毅,
有如溫暖的海洋讓歌迷在其中悠游,歌詞內容直白而且更具有撫慰性,似乎是為了要撫平自己與歌迷的傷痕而唱,
這種風格在第二張專輯《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中的代表性單曲《The Scientist》當中有完美體現。
《The Scientist》是由主唱 Chris Martin 主要創作,根據他接受滾石雜誌專訪時所說,
他是在聽了披頭四的吉它手 George Harrison的單飛代表作《All Things Must Pass》並想改編其中一首《Isn't It a Pity》時獲得靈感,
雖然是時隔30年的創作,但是比較兩首曲子的主題和行進方式,其實頗有相似之處,
這呼應前文提到的,前人創作對後人的啟發作用。
《The Scientist》的音樂可以分成3個段落,情緒隨著段落發展而不斷鋪墊,以下用MV的時間點來切割,
第一個段落從0:00~1:25,是以Chris Martin 創作的簡單鋼琴伴奏來開頭,並由他來單獨演唱,讓我們能更直接感受到情感與語調的變化,
旋律簡單而深情,帶著一種優雅的悲傷,在空氣中飄盪著。
Come up to meet you, tell you I'm sorry You don't know how lovely you are I had to find you, tell you I need you Tell you I set you apart
歌詞的內容開始提到,這是一段充滿追求與失敗,渴望與遺憾的愛情故事,
這一段關係已經結束了,他覺得如此遺憾,並渴望能夠回到一開始的時候 (let's go back to the start),
他還愛著並需要著對方,如果能夠一句sorry 就能回復如初,該有多好?
但是愛情本來就不是這麼容易,沒辦法用科學一般的邏輯與理性來處理,因為有太多本來就是沒有真正的解答或結果,
就像擲硬幣時,明明機率告訴我們正面 (想要的結果)和反面 (不想要的)各是一半,但是愛情中他得到的永遠是反面,
這完全解釋不通,但偏偏就是發生了。在愛情中,我們也經常在一些問題上繞著圈打轉,永遠找不到真正的終點。
接下來是第二個段落,從1:25~3:04,其它的團員開始加入彈奏,包括吉它搭配鋼琴來維持旋律,
而貝斯和鼓點也開始進入來加強節奏,為歌曲帶來更多動力,同時也象徵更強烈的情緒表達。
歌詞方面,提到他就像一個科學家一般,在數字與圖表 (理性與邏輯)中打轉,想要解開一切,
但是無論科學有多麼進步,無論我們對多少難題已經有驚人的進展與深刻的理解,都無法比心中的感情更有力,
也就是說,無論用再怎麼無與倫比的理性與邏輯,都無法真正理解內心的聲音,這是需要用心去深刻體會才能逐漸清晰。
無論如何,他的用情如此之深,讓他還是無比的希望這段感情能回到最初,
只要對方講出一句「我愛你」,他就願意再來一次,
儘管預見到一切問題還是會持續發生,就像一隻狗兒嘗試想要抓住自己的尾巴,徒勞無功。
I was just guessing at numbers and figures Pulling the puzzles apart Questions of science, science and progress Do not speak as loud as my heart But tell me you love me, come back and haunt me Oh and I rush to the 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