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67年2月10日,披頭四在Abbey Road Studio的一號錄音間舉行一場搖滾樂史上最獨一無二的錄音,為搖滾樂與古典樂的合作寫下新的篇章。
這場錄音是為了披頭四風格最獨特的曠世名作《A Day In The Life》舉辦,《A Day In The Life》是一首從生活瑣事取材的歌曲,不過歌詞內容虛實交織,加上夢囈般的歌聲,以及各種魅惑性的暗示,讓歌曲充滿超現實的氛圍。不過,在幾段歌詞完成之後,間奏卻還沒有完成,他們暫時先用鋼琴來填充並讓樂團助理Mal Evans在旁邊數拍子 (此版本可以在Anthology 2找到),另外再找時間處理。
歌曲創作者之一的約翰藍儂提議要創造出一種聲音,本來很細微,但是慢慢擴展成有如世界末日一般的高潮,並希望可以由交響樂團來出演。保羅麥卡尼意會了他的想法後,提議要讓樂手們從樂器能發出的最低音慢慢往上彈奏到最高音,接下來就由受過正統訓練的製作人George Martin來實現這個設計。
George Martin非常清楚不能讓樂手們完全自由地拉,否則只會形成沒有意義的雜音。他把最低音寫在24小節的起始,最接近E大調可達到的最高音寫在結尾,然後在24小節中畫一條曲線,告訴樂手們每一個小節應該達到的約略音高,並以儘可能優雅的方式「滑動」到下一個音符。在這樣的框架下,George Martin特別要求樂手們不要聽隔壁的人拉到哪裡了,如果別人拉得快就任他快,不用理會,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步調「滑」上去。
披頭四作為當時的天團,George Martin又有豐沛的古典樂人脈,想要找到樂手來錄音自然非難事。他們花了當年的高成本: 367英磅10先令,相當於今日的7000多英磅,從倫敦交響樂團 (LSO)和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RPO)請來40位管弦樂團音樂家,並要求他們穿晚禮服到現場。
到了現場呈現在音樂家眼前的,完全是非常規的錄音場景。為了要激發古典音樂家們的創意,披頭四把錄音室打造成派對場地,有氣球,有奇裝異服的披頭四朋友們: Mick Jagger、Keith Richard、Brian Jones、Donovan、Pattie Boyd等人,還有Mal Evans在現場用利物浦勞工階層的腔調在發假鼻子、假禿頭之類的派對道具,搭配音樂家們的正裝,顯得既莊重又荒誕。音樂家們知道錄音內容後更是一片譁然,原來大費周章把他們請來只是要從最低音拉到最高音,而且還是自由形式的即興演出,而且惱人的是,大家一邊溝通之餘,還要應付冷不防伸過來的搞笑道具和氣球爆破。最後還是George Martin使出「相信我之術」,才讓大家終於準備好要彩排了。不過隨著錄音進行,大家越來越意識到他們一起弄出了不起的玩意兒,這段混亂與秩序並存的音樂既不穩定又充滿前進的力量,樂手們情不自禁地為自己的演出鼓掌,其它到場的音樂人例如 the Hollies 的製作人Ron Richard 也感嘆他該放棄了,這音樂實在太驚人了。
對我來說,《A Day In The Life》有非常獨特的地位。一開始接觸到披頭四時,我聽的是早期的名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She Loves You》和經典的《Let It Be》、《Hey Jude》之類,覺得披頭四的歌曲的確是好聽,但難以理解為何他們會被稱為是「偉大」的搖滾樂團。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在YouTube上隨機聽到《A Day In The Life》,我被這股既混沌又狂放不羈的音樂給震撼,瞬間理解披頭四能成為永恆的真正原因,從此真正進入披頭四的世界。這一段迴盪四處的瘋狂聲響漩渦有著平靜的開頭,最後發展成爆炸性的巔峰後陡然結束,體現了披頭四的音樂創新和實驗精神,直接達到其它樂團無法企及的高度。披頭四不只是激發人們的情感,也啟發我們的靈感,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與音樂的無窮力量。這一段錄音的影片已經在YouTube上線,讓我們一睹迷幻年代的迷人風采,雖然是60年前的歌曲但依舊突破了1億次觀看,再次證明披頭四跨世代的影響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