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陽光下,美軍電台正在為遠征越南的大兵們播放The Rolling Stones 的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這是一個特殊任務,馬丁辛飾演的威拉德 (Willard)上尉奉命要前往湄公河上游的叢林內,刺殺一個前美軍上校寇茲 (Kurtz),
軍方說寇茲上校發瘋了,他殺死美軍的線民並且叛變,在中立的柬埔寨佔地為王,受土著膜拜為神。
小隊除了威拉德,還有四名成員,有明星衝浪手,有廚子,有黑人貧民窟出身的青少年,和負責開船的士官長,
除了威拉德已經執行過多次暗殺任務,其它人都沒什麼戰鬥經驗。
當威拉德正在用心研究寇茲的資料,空氣中正回蕩著搖滾樂,
隨著音樂舞動的是來自紐約黑人貧民窟、年僅17歲的 Mr.Clean (克林小子),他加入這條船才7個月,
船尾,來自加州的衝浪明星Lance (藍斯)正在船尾浪中玩水上滑行,像船上的士兵和岸上的漁民展示滑水技巧,
兩個人把軍事活動搞得像是來越南觀光一樣,透過這些舉動就已經間接反映了美國人參與這場戰爭的荒謬,
北越的共軍在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而戰,而美國的大兵們呢?
他們來自太平洋的彼端,踏上一片陌生而沒有情感連結的土地,對當地的困境一無所知,更對當地人的苦難漠不關心,
看到漁民們被尾浪衝得東倒西歪,Mr.Clean 只會一邊隨著節奏扭動身體一邊挑釁地看著他們,
還有人丟下一句日文的再見,突顯出這幾個美國人的無知與傲慢,
這時的他們對於前途還渾然不知,不知道這次的任務可不是在相對安全的美軍佔領區,而是要一路往上游的越共控制區前進,
也因為還沒真的見識過戰爭的殘酷,所以也沒有任何心理包袱,還能不知天高地厚地恣意取樂,
隨著他們越來越接近內陸,看到更多荒誕或殘酷的景象,才慢慢意識到前途的兇險。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是The Rolling Stones 滾石樂團在1965年發表的歌曲,
由主唱Mick Jagger和吉他手Keith Richards合作完成,這是他們在美國的第一首冠軍單曲,
開頭的22245吉他 riff 非常經典有代表性,幾乎可以說是他們的代號了,Keith Richards號稱他是在睡夢中彈出來的,
他說:「你們去聽錄音帶,可以聽到我的撥片掉下來…然後就都是打呼聲了。」
貝斯從第3個音符開始加入,第一個riff 結束後鼓點和伴奏的原聲吉他也加入,原聲吉他採用藍調音樂常見的調性,
鼓點也非常穩定不花梢,每一下都非常清晰彷彿在拍手或剁腳一樣,再搭配鈴鼓來達到速度和音色的變化,
很生動的吉他riff 搭配簡單而直接的節奏感,情感的傳達是非常原始、真實,這也難怪克林小子會不自覺隨著節拍扭動身子。
如曲名所示,<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歌詞內容描述了一個人在尋求快樂與滿足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內心的失望,
帶有一些社會批判,
比方說,廣告侵入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生活該達到的水平做出定義,塑造和操縱著我們的需求與慾望,還掏空了想像力,
以致於我們的內心持續產生一種無法被滿足的感覺,而且物質消費的空虛也造成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失落。
甚至於,在歌詞中還暗示說,這種不滿足的心理也已經不是性能夠解決的了,
對身為搖滾明星的他們來說,身邊總是有不少暱稱為「骨肉皮」(groupie)的瘋狂女歌迷,不但跟著到處跑,
還期盼著和偶像們開party 和一些更親密的交流,明星們通常對於投懷送抱的女歌迷也抱著歡迎的心態,
畢竟,有這些樂子自動找上門來,何樂而不為?
不過,當越需要身體上的歡娛來填補生活,就越顯得出心理上的空虛,最終搞到連這種狂歡式的生活也不能滿足自己了,
讓這些搖滾明星們也逐漸感受到生活的虛無和挫敗。
Mick Jagger 說,<(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讓他們從一支平凡的搖滾樂團蛻變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銷售量來看的確是這麼一回事,單曲在美國銷售超過100萬份,成為他們在美國的第一張金唱片,
歌曲流露出對當代主旋律和消費主義的不滿,還帶有對性生活的暗示,簡直在挑戰保守老頭的界線,非常對年輕人的胃口,
除了得到各方樂評的盛贊,還因為「在文化、歷史或美學上有重要意義」,被添加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家錄音登記列表。
在電影中扮演 Mr.Clean的是20年後靠駭客任務翻紅的勞倫斯費許朋,值得一提的是拍攝電影當時他只有14歲,
是謊報年齡才拿到這個角色、和劇組一起去菲律賓拍攝,等電影上映時他已經是18歲,差不多是他在劇中飾演的角色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