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搖滾」Britpop是英國在1990年代中期最流行的字眼,
這是為了應對英國的搖滾樂面對來自美國的油漬搖滾 (Grunge)風潮時遭遇到的困境而被發明的。
油漬搖滾講求的是直白、完全不矯飾地展現自我,
和自第一代英倫入侵 (披頭四、滾石等)以降,英國搖滾樂偏向幽默、「心照不宣」的暗示性風格是大相徑庭。
這種現象某程度來說也是美國與英國文化差異的縮影,
美式文化通常較為陽剛、講求派頭,英式文化則較為陰柔、文學氣息重,講求行頭,
這也是為何英式搖滾即使已在英國通過考驗,卻往往難以在美國市場取得同樣好的成績,
然而美國又有非常龐大的市場,能為樂團帶來龐大收益,所以在美國獲得單曲冠軍可說是為後續發展攻下了重要的灘頭堡。
見識到英國自身的文化被來自美國的一切給壓得喘不過氣,
讓Blur布勒開始主打把他們自幼浸淫的各式英倫元素加到歌曲中。
媒體見到這個勢頭便把這種作法定義為britpop,不管是歌詞還是衣著的風格,只要有英國的特色元素就算。
接著,一個來自北方的工業城市Manchester,由一對兄弟領軍的五人組合橫空出世,
並在媒體上掀起了與Blur之間「英搖內戰」的風潮,他們就是Oasis: 綠州。
Blur與Oasis之間的英國單曲榜冠軍爭奪戰固然是媒體製造出來的商業噱頭,但是也摻雜了英國的社會文化背景。
倫敦位於英國南方,一般被視為是自命不凡又沉悶的中產階段代表,
而曼徹斯特位於英國北方,由於長期的工業背景使北方被視為工人階級的代表,
這種地域的差別甚至可以從講話的遣詞用字和口音就能辨識出來。
Blur和Oasis剛好就是分別從這兩個地點出道,所以也被冠上這樣的文化背景來彼此競爭。
這場英倫搖滾內戰的結果,
Blur雖然在〈Country House〉 (by Blur)和〈Roll with It〉 (by Oasis)的短兵相接中以微幅差距取得勝利,
但是收錄了〈Roll with It〉的專輯《(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卻在全球範圍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光是在英國的首週就有34萬份的銷量,遠勝Blur的《The Great Escpae》的近19萬份,
因此Blur就被描述成「贏了一場戰役,卻輸了整個戰爭」。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最終被認為是英國在80年代之後最成功的搖滾專輯,目前在全世界已經售出超過2000萬份。
雖然〈Roll with It〉被炒作為英搖內戰的核心事件,但它其實不是《(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專輯中最棒的曲子,
接棒推出的〈Wonderwall〉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才是Oasis最具代表性的單曲,
以Spotify的播放次數來看,前者已達到18億次,後者則是7億多次,都遠遠超過他們的其它歌曲。
這兩首歌的風格大不相同,〈Don’t Look Back in Anger〉是典型的搖滾樂風弟,歌曲有更積極正向的內容,聽起來振奮人心,
〈Wonderwall〉則是接近民謠搖滾風格,比較具有詩意。
如今回望那段熱烈的英倫搖滚年代及其伴隨的樂團競爭,許多當事人對此不過是一笑置之。
確實,Blur的成員在美國巡演中意識到了自己的成就在廣闊的世界面前顯得多麼渺小,
而且美國的文化已經侵入生活的各個層面,這激勵他們創作出更具英國本土色彩的音樂。
但對於大多數樂手來說,他們創作音樂時並沒有刻意遵循特定的流派或原則;他們只是一些渴望表達個人聲音的年輕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昨日的龐克搖滾樂手今日可能因為一首描述下午茶生活的歌曲而被媒體歸類為英倫搖滚的一支,
這標籤往往是媒體為了製造話題而強加的。
至於樂團間的競爭,特別是Oasis和Blur之間的較量,
一部分是因為Oasis起步稍晚,加上主唱Liam Gallagher當時正處於年輕氣盛的時期,
帶著一絲叛逆不羈的氣質,免不了在言辭中帶有挑釁。
與此同時,唱片公司和媒體看準了時機,將樂手之間的競爭從音樂風格上升到地域文化差異,
史無前例地點燃了粉絲們捍衛偶像的熱情,甚至視為不同社會階層的代言人。
這不僅促進了唱片銷量的激增,也造就了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從今日的角度看來,那不僅是一場音樂爭霸,更是一次文化現象的集體記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