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敬告 : 本文僅做參考之用,「悲情城市」是很經典的電影,很多歷史相關的課程會指定要繳交「悲情城市」的觀賞心得,版主已耳聞有人因涉及抄襲而導致課程被當。慎之!!

 

電影從頭到尾,不時穿插著女主角吳寬美,以平淡的口吻敘述著這一段故事,所以我想這則故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從寬美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做為描述二二八事件及其時代背景的作品,「悲情城市」的特色在於,它是藉由和二二八事件並沒有直接關係的林姓家族來描繪發生在全臺灣人民身上的遭遇,反而比起直接描述二二八事件,更能夠顯示出在那樣的時代,臺灣的平民老百姓「一下子日本人,一下子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的悲情,以及當時司法的黑暗和人權的無法伸張。

在一開始,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對於終於脫離日本的統治而歡欣鼓舞,很明顯的部分包括林家把他們開張的小酒樓取名為「小上海」,多少可能也對「上海」這個地標有仰慕之意。另外,林文雄將日本投降當日出生的小兒子取名為「光明」,可以看出大家對於祖國的期待,但是另一方面,臺灣和日本之間建立出的獨特的關係,卻也被迫必須割斷了。在電影中,導演主要表現的是臺灣和日本之間美好的一面。我們看到的是小川靜子和寬美之間深厚的友誼、在回日本之前致送禮物時所表達出的另人動容的真情,以及小川校長拒絕就這樣被遣返日本,突然離家的情形。或許,比起「祖國」,五十年的統治讓臺灣和日本之間有著更密切的關連。在一段「掛國旗」的故事中,除了表示出臺灣人民對於祖國的陌生以外,更顯示出對於祖國的不安與恐懼 : 掛反了國旗,就會有遭到槍斃的危險。導演似乎也有意透過這一方面的描述,暗示著政府未來對於法律的濫用。到底是怎樣的悲情時代,才會讓人民有這樣的擔憂? 接下來,我們看到了知識份子們的態度變化 : 他們曾高唱著軍歌「松花江上」,迎接祖國的懷抱,卻在國民政府的亂政之下,揭露了大量當時社會的黑暗面,比方說聲稱台灣人被日本人「奴化」、走私與假造貨幣的橫行與種種政策的倒行逆施等等,同時思想亦逐漸左傾,接著在二二八事件的狂潮下,紛紛遭到整肅、畫下悲劇的句點。

在這部電影中,二二八事件並非是其敘述的主體,初登場時僅僅是以新聞廣播的方式輕輕帶過,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動亂不斷地蔓延,我們聽到了陳儀一再發表廣播,企圖進行宣撫,也看到知識份子被整以及動亂的不斷蔓延。臺灣人在火車上以台語和日語「交互詰問」,對外省人進行仇殺的情形。這讓我感受到,其實這場紛爭,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受害者。在這一段劇情中的亮點就是,又聾又啞的文清,被迫說出唯一的臺詞 : 「我是臺灣人」。本來只是一場抗議公務人員施法不當的活動,在轉變為省籍之間的鬥爭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變得過於簡化,不問背景和因素的攻擊,不知道殺傷了多少無辜的性命,結果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傷痕,在六十年後的今天,仍然隱隱作痛,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就是文清交給獄友家屬的父親絕筆,上面寫著 : 「你們要尊嚴的活,父親無罪」。這一句話,道盡了當時被禁閉的臺灣知識份子的悲哀,也反應了當時司法的極度黑暗與不公。讓我慶幸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民主,一方面讓我們得以擁有言論的自由,可以盡情地對政府的施論進行評論,另一方面,遠較當時健全的司法制度,讓不合理的法律逐漸消失,羅織罪名的情形也已經有非常大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事,儘管當時的情勢是如此惡劣,國民政治的施政讓知識份子是如此不滿,劇中被逮捕甚至於被槍殺的文清的獄友還是留下了這樣的口信 :

生離祖國,

死歸組國。

死生天命,

無想無念

這似乎表示,他們對於「中國」仍然存在著非常理想的憧憬。或許他們所懷想的中國,就是那擁有著數千年文化底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的,理想中的中國吧。

但是,這些對祖國有熱切期盼的知識份子,他們不求回報,只因為友情就願意幫文清去探聽文良的消息,但是由於不認識政要,只有一起乾著急的份,反而是陷害文良的黑道份子,一方面濫用法律報復異己,另一方面又企圖通過方言的轉換把責任推托掉,最後他們收受了好處,又輕易地把文良給放了出來,這又是當時司法黑暗的一幕。

    在最後侯孝賢導演最標誌性的長鏡頭畫面,偌大的餐桌上,只剩下年邁的老人、精神失常的老三以及造成老大和老三不幸的阿嘉(根據維基百科,他是林文雄的小妾的兄長。老大為了替他出氣而被槍殺、老三和他一起做生意,最後變癡呆)。然後,在他們周遭生龍活虎的,正是他們的下一代,這或許暗示著,希望永遠都是一直存在著的,也讓人慶幸他們的純真,至少在這個當下的他們,還沒有捲入這些紛紛擾擾,感受到社會的沉重。

在沉重的電影氣氛之餘,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輕鬆的部分來緩和我們看電影的情緒。舉例來說,陳松勇飾演的老大文雄充滿土性的髒話問候以及直言快語的風格,簡單、直白、不囉嗦,把「流氓」的角色可說是演得入木三分。此外,文清和寬榮以及他們的知識份子朋友們每次在聚會時,由於文清聽不到,無法順暢無礙地融入他們,於是開始和寬美進行紙上談話,並且互相吸引、漸生情愫,看著他們靦腆的神情和不時偷瞧對方一眼的動作,搭配柔情的配樂,與週遭嚴峻的氣氛與談論主題形成很大的對比,也讓人不禁嚮往起戀情的美好。

身為臺灣人,應知臺灣事。連橫曾說 :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歷史,目的之一,便是在於記取人類過去的教訓。藉由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理解,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什麼樣的事件發生,而在未來是否會出現同樣的情況。二二八事件做為「外來政權」迫害「本土族群」的符號,可說是台灣在民族認同上的分捩點之一。台灣的「身份認同」、「國家屬性」問題,至今依舊是無解,所有的民調都顯示,大部分的人寧可保持現在這樣的模糊的態勢。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雖然才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但無論是來自哪一個省份的人,都已經逐漸在這塊土塊上融合,我相信事在人為,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屬於我們的出路,不過我們也要記取二二八事件的教訓,不讓同樣的遺憾再度發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Echoes 的頭像
    William.Echoes

    Echoes of a Distant Tide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