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你,會如何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呢?
Year: 西元1965年
Writer: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credited to Lennon-McCartney)
Released: "Rubber Soul" 「橡膠靈魂」專輯
特別獎項: 「滾石」雜誌「史上最偉大歌曲」第23名、「百大披頭曲」第5名。
Spotify 播放次數至今日為止已達3890萬。
歌曲連結:
一般人都認為約翰藍儂是披頭四陣容中的rocker,比較具有批判性、叛逆性,
以他大部分的歌曲來看,這並沒有錯,
但是藍儂偶爾也會展現出比較溫暖的一面。
在先前的文章中,介紹了Across the Universe,算是披頭四中後期時這類歌曲的代表
https://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15810861
而前半期的代表,大概就是 In My Life 吧。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關於"In My Life"的創作比重可說是眾說紛紜 !
大家應該都知道藍儂或是麥卡尼在披頭四時期的創作,版權都會歸於兩人共同所有,
原因是他們早期真的都是合作寫歌,互相支援。
對於 "In My Life"的創作比例分配,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竟然有不同的說法。
根據藍儂受過許多次的專訪,大致上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
就是麥卡尼的貢獻的是曲子的副歌部分 (middle eight),其它則是他完成的。
但麥卡尼在1997年的傳紀"Many Years From Now"中,
卻說雖然曲子的靈感的確是來自於藍儂,
但音樂部分則是他受到 "You've Really Got a Hold on Me"和"Tears of a Clown"影響,
在約翰藍儂的家裡完成的。
其實不管真相到底為何,由於約翰藍儂離世得早,而且又是以蠻壯烈的方式。
"In My Life"一曲透露出的絲絲懷念之情,或許是最適合用來悼念他的曲子之一吧,
若能姑且就把 "In My Life"當作約翰藍儂的個人創作,或許能撫慰一下粉絲們的心情。
事實上,"Nirvana"樂團主唱 Kurt Cobain 是約翰藍儂的歌迷,
在Kurt Cobain的喪禮上,"In My Life"是表演的曲目之一 !
可見大家對 'In My Life"都有類似的感受吧。
對約翰藍儂而言,"In My Life"的意義很重大,
因為他終於擁有一首真的「關於他自己」的曲子,而不是過去那些男女感情的作品。
當時約翰藍儂以較尖銳的筆法寫了幾本書,
像 "In His Own Write"和"A Spaniard In The Works"等等,
一位叫Kenneth Allsop的記者問他:
「為何他不將曲子的風格打造得跟他的書一樣,變得嚴肅一些呢?」或是
「要不要考慮將一些童年的經歷寫進歌曲?」。這些提議被藍儂給認真考慮,
因此才引發 "In My Life"的靈感。
根據藍儂自述,他是聯想到他小時候,從家裡坐公車到利物浦的市中心時,
路途中看到的種種,這些便是所謂"Places I remember": 以前很熟悉的地方,
像是 "Penny Lane"、the tram sheds等元素,都包含在內,
但後來沒有用在正式的歌詞中。(Penny Lane 後來由保羅麥卡尼專為其寫了首歌)
最早想到這些元素時,其實藍儂還沒有想到他到底要拿這些元素來幹嘛,
讓歌曲其實只是很單純的 "What I did on my holiday's bus trip",
他試著要寫出一些比較深刻的見解,卻想不到 ! 在掙扎許久後正要放棄了,
這種 "let it go" 的心情反而讓 "In My Life"的完整想法終於浮現出來。
下面這張圖片是約翰藍儂親筆所寫下的 "In My Life" 原始版歌詞。
"In My Life"的錄製是接續在喬治哈里遜的 "If I Needed Someone"之後。
曲子剛開始製作時,是以標準的搖滾編制: 兩把吉它、貝斯,和鼓,
後來又疊錄了一些電吉它和從 0:27開始出現的鈴鼓等,
主唱由藍儂負責,麥卡尼和哈里遜負責合聲與背景。
曲子從哈里遜的重覆兩次的兩小節吉它搭配藍儂的節奏吉它 (背景)開始,
兩段歌詞的曲調和節奏差不多,不過第二次的bridge 比第一次還要緊密,
比方說"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v.s.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
節奏的部分,林哥史達在一般的鼓組 (主歌)和鈴鼓 (Bridge)之間不斷交替。
1:28開始的鋼琴間奏是製作人George Martin 的手筆,
他希望能打造出有巴洛克風格的大鍵琴聲音,因此他利用半速的降八度鋼琴彈奏,
讓錄音的成果以兩倍速度倒著播放,此時更快的播放速度讓音階升高八度,
就會呈現出他想要的巴洛克風格大鍵琴效果。
這是繼"Yesterday"中的管弦樂後,George Martin再度為披頭四的歌曲成功畫龍點睛,
最終的成果成為披頭四的作品中最美妙的一段音樂。
這種透過錄音和音響效果來進行音樂實驗的模式,將會持續影響披頭四的創作。
整體而言,"In My Life"是在描寫對於過往的緬懷之情,
而且在保有這份感情之時,也不忘了對現有與未來的一切抱持珍惜與期待的心。
曲子開頭,先從「地」開始,似乎透露出些許鄉愁,
變化了也好,消逝了也好,當然還有些是依舊在,
但他心目中的,永遠是他曾經看過的那個樣子。
接下來,從那些記憶中的所在,擴展到相關的人、事、物,
同樣地,雖然有些尤在,有些逝去,
但是他們都成為歌者珍惜的一部分,
這些回憶是無價的珍寶。
據Pete Shotton所說,這邊所謂"some are dead",
其實藍儂是想到披頭四的第一任貝斯手: Stuart Sutcliffe,
他在1962年因腦出血而辭世。
在結束第一段的追憶後,情境一轉,講到現在與未來。
過去的種種雖然一直在他心中,深深地珍惜著,
但是現在所擁有的卻佔據了更重要的位子,所謂「此情只能追憶」,
在擁抱回憶的同時,也要把握當下,並不斷向前邁進,
因此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大家都知道,約翰藍儂有著不算是如意的童年,尤其是喪母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In My Life"對約翰藍儂而言,
是當時的他從童年開始回顧而創作的曲子,描述一路走來的心境。
雖然對過去有一些不好的回憶,而且新奇的、美好的事物紛至沓來,
但是他會以欣喜的態度來面對過去,並在不斷前進的同時,將過去永懷在心。
===================================================
歌詞與中文試譯:
There are places I remember.
All my life though some have changed.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
All there places had their moments,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我印象中的那些地方,
雖然有些,已非往日所見。
有些沒有變得更好,
有些留存,有些消逝。
但他們都曾有過那一段時光,
那我與愛人和朋友共度的歲月。
在世也好,蒙主恩召也好,
我愛他們,此生此世。
But of all these friends and lovers,
There is no one compares with you.
And these memories lose their meaning,
And I think of love are something new.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但是這些朋友與愛人,
沒有一位能與你抗衡。
這些回憶失去了意義,
當我想起愛,是關於新的人,事與物。
雖然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失去 ;
對那些過往經歷的感情。
我將會不時停下腳步,想想他們,
但此生此事,我更愛你。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雖然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失去 ;
對那些過往經歷的感情。
我將會不時停下腳步,想想他們,
但此生此事,我更愛你。
=============================================
雖然人生一路走來,並不是每一段回憶都這麼美好,
比方說,壓抑的中學教育、與朋友或家人之間的悲歡離合等等,
但畢竟就是因為有這些經歷,才能塑造出現在的自己。
因此,好的回憶也罷,不好的回憶也罷,都抱持感恩的心,Let it go !!
在我們踏上未來的旅途時,這些都能成為支持自己的力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