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聲音要聽起來像是坐在西藏山頂的達賴喇嘛。」
這是約翰·藍儂在錄製〈Tomorrow Never Knows〉時對製作人George Martin提出的要求。
儘管外界大多認為他的聲音相當好聽,他自己卻從來不滿意,
時不時就會要求把他的聲音扭曲成不同的樣子,
而這次他希望自己的聲音像是從遙遠的高山傳來,帶著一種超脫凡世的空靈感。
在錄音工程師Geoff Emerick的協助下,他們使用萊斯里旋轉式揚聲器播放藍儂的歌聲之後再回錄,成功達到想要的效果。
這只是披頭四在〈Tomorrow Never Knows〉中創造的特殊音效的冰山一角,
為了再現藍儂的迷幻體驗,這首歌曲還運用了磁帶迴圈、反向錄音等創新的錄音技術,
讓歌曲充滿如夢似幻的色彩與變化多端的聲響,是他們實驗與創新精神的最佳代表之一,
也成為藍儂口中的「差不多是他第一首真正的迷幻作品」。
啟發約翰·藍儂創作〈Tomorrow Never Knows〉的,
是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Leary著的《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Timothy Leary是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博士,他於60年代初期因在哈佛大學公開研究致幻劑而被解僱,
卻未因此停止對迷幻藥物的探索與推廣。
他在內的三位作者,在經過臨床研究後,寫下《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以《西藏度亡經》中描述的死亡與重生過程,
來比喻在迷幻藥物影響下所體驗到的自我消融 (ego death)或去人格化的體驗,
旨在指導人們如何透過迷幻藥物達到精神的超脫和意識的開啟,並指引讀者在不同迷幻階段該如何應對。
1966年4月1日,藍儂和保羅·麥卡尼一起造訪由作家Barry Miles擁有、麥卡尼也有投資的書店Indica Bookshop,
他原本是想找一本由發音類似 “Nitz Ga”的人所著的書,
Miles花了幾分鐘才意識到他指的是德國哲學家尼采 (Nietzche)。
藍儂誤以為Miles在嘲笑他文化水平不夠,才會裝作聽不懂,氣惱得開始批評知識份子和大學生,
直到麥卡尼告訴他說自己一開始也沒聽懂,
而且Miles並沒有上過大學,而是和藍儂一樣是藝術學院出身,藍儂這才冷靜下來。
Miles為藍儂找到一本尼采的文選,而他目光掃過書架,
注意到Timothy Leary的《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後,隨即興奮地拿起它並開始閱讀,
在序言中讀到一句話: ‘Whenever in doubt, turn off your mind, relax, float downstream.’,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於是引用成為新歌曲〈Tomorrow Never Knows〉的歌詞並作為開頭。
值得一提的是,Indica除了書店以外,還設有藝廊,正是在這裡,藍儂邂逅了他日後的妻子: 小野洋子。
五天後,他們走進EMI錄音室,開始錄製〈Tomorrow Never Knows〉。
錄音時的暫定標題為〈Mark 1〉和〈The Void〉,
但考量到歌詞內容對主流群眾來說已經十分深奧,於是決定讓標題親民一點。
藍儂想到兩年前,林哥·史達在電視節目中時曾講錯一句話 “Tomorrow Never Knows”,
這樣的隨性幽默正是他們想要的感覺,一如前例〈A Hard Day’s Night〉,
因此這個錯誤便成了新歌的正式標題。
引申自《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Tomorrow Never Knows〉鼓勵聽者放下思緒,擺脫理性思維的束縛,任憑意識自由漂浮,
進入冥想或靈性探索的境界,甚至於進入「自我消亡」的狀態,
這和生命終結的「死亡」不同,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脫,進而領會內在的空靈。
「空無」象徵著冥想時心靈的靜止狀態,在這種空無中蘊含著光明和啟示,
指引聽者去探索幽微的精神和心靈世界,尋找生命的真諦。
「愛」在約翰·藍儂的作品是常見的主題。
第二段的歌詞中,表達了一種普世的愛的觀念,強調愛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如果缺乏愛,而讓「愚昧和急躁」籠罩心靈,就難以看透生命的本質,對死亡懷抱恐懼,
因此,人們需要某種信仰,去超越這一切。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對自我的覺察,那不妨去「聆聽夢的色彩」,
在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體驗中,感受潛意識裡的象徵或意象。
最後,暗示人生彷彿是一場遊戲,充滿了反覆和循環,即使一度錯過,也不意味著永遠失去機會。
歌曲以無止盡的 「起始直到終點」的反覆做結,似乎在描述生命的輪迴與永無止境的探索,
營造出迷幻、無限循環的氛圍。
身為披頭四中對靈性議題最感興趣的成員,
喬治·哈里遜曾指出,〈Tomorrow Never Knows〉探討的正是冥想的本質,
是一種超越清醒、睡眠和作夢的狀態。
人生從出生到死亡,思緒從未停止運轉,然而,「自我」源自於純粹的覺知,
每個靈魂的本質皆是純粹的意識,
而這首歌就是希望聽眾可以超越一切會干擾純粹意識的思想或行動,意識到「內在」的真實意義。
他還吐嘈,或許藍儂也未必完全理解自己在唱什麼吧。
〈Tomorrow Never Knows〉的音樂基調深受印度音樂影響,
全曲採用單一C調,且無傳統的主歌-副歌結構,而是兩段主歌之間穿插一段間奏。
伴奏主要來自哈里遜的新玩具: 塔布拉琴 (Tanpura),他認為其單調的樂音和藍儂的歌聲相得益彰,
於是彈奏C大調之後轉成循環樂段,以淡入的方式進入歌曲,再以持續音(drone)的形式貫穿全曲,
為歌曲增添濃厚的東方風味與宗教靈性氛圍,間奏則是哈里遜的主音吉他,並用磁帶倒轉技術錄製。
在主伴奏上點綴著的,是失真的短循環樂段,這源自當時披頭四對聲音實驗的迷戀。
麥卡尼發現,只要移除消音磁頭,就能在錄音帶上不斷加錄聲音,
而錄音帶累積大量聲音後的失真效果讓他們非常著迷,
於是他們開始各自在家中搞出新的聲音,並帶到錄音室跟大家分享。
最後,麥卡尼交出幾個錄有各種循環樂段的錄音帶,其中包括他彈奏的貝斯、吉他、笑聲、酒杯聲等,
這些聲音因為失真而幾乎無法辨認。
其它人也帶來了屬於自己的循環樂段,工程師們這些樂段用加速、減速、倒轉等形式播放,
讓披頭們挑選喜歡的樂段加入音樂中。
最終他們挑出了5個主要的循環樂段,工程師們坐在混音台前,根據披頭四的指示控制推桿,
以在指定時機將循環樂段疊加到伴奏中。
由於錄音帶很多,但單一錄音室的磁帶機不夠,因此工程師佔用了其它多間錄音室的磁帶機,
並且要求空閒的職員協助,拿鉛筆或水杯等工具支撐磁帶,以免其軟垂下來。
根據作家Ian McDonalds的分析,5個主要循環樂段分別是:
1,0:07出現的海鷗聲,其實是來自麥卡尼的笑聲並經過加速處理。
2,0:19的B♭大調的管弦和弦。
3,0:22的Mellotron 長笛音色。
4,0:38的Mellotron弦樂音色。
5,0:56的西塔琴上升音階樂句,使用了強烈的飽和效果並加速處理。
然而,除了海鷗聲和B♭大調的管弦和弦以外,其它樂段一直存在爭議,
有些人認為0:22並非Mellotron,而是西塔琴。
〈Tomorrow Never Knows〉的迷幻氛圍不僅來自旋律、音效與歌詞,其節奏感也同樣功不可沒。
林哥·史達貢獻的鼓點非常獨特,走非典型的節奏,每小節的第一個重音落在第一拍,
而第二個重音則出現在第三拍的後半部分,並且以雙十六分音符提前打破通常在第二個後拍上的重音,
帶來時間上的錯位感。
這使得整體節奏呈現一種跌跌撞撞的感覺,
有如歌曲在「蹣跚」前行,構成一種催眠般的律動。
同時,麥卡尼的貝斯線與鼓聲緊密配合,進一步強化了這首歌的迷幻效果。
此外,由於鼓皮被放鬆,工程師還在鼓內塞入毛衣,並將收音麥克風放得比常規更近,
再於製作時加入壓縮和回響處理,
使得〈Tomorrow Never Knows〉以及專輯《Revolver》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中的鼓聲特別沉。
〈Tomorrow Never Knows〉在《Revolver》發行時,
以其東方風格濃厚的曲調、新奇的音效及探討靈性的歌詞,為流行音樂圈投下一顆震撼彈。
其曲風和披頭四過往的作品迥異,招致兩極分化的評價,
支持者盛讚其創新與革命性,反對者則批其為一團混亂的可怕噪音和胡言亂語,
甚至有人戲言,披頭四大概是把製作人George Martin綁起來之後才製作這首歌。
殊不知,根據麥卡尼的回憶,George Martin雖然對他們的點子感到詫異,但是也很積極配合。
然而,〈Tomorrow Never Knows〉的東方元素和實驗作法,毫無疑問地突破了當時流行音樂的界限。
他們的作法不僅影響了後來的迷幻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啟發了無數音樂人的想像力,
鼓勵他們在錄音室中勇於嘗試新技術、新聲音,為流行樂開闢了更多可能性。
============================================================================
歌詞與中文翻譯:
Turn off your mind relax and float down-stream
It is not dying, it is not dying
Lay down all thought surrender to the void
It is shining, it is shining
That you may see the meaning of within
It is being, it is being
放下多餘思緒,放輕鬆,隨波逐流
這並非死亡,這並非死亡
拋下所有想法,融入虛空
它在閃耀著,它在閃耀著
你就會看透其內核
那就是存在的意義,那就是存在的意義
That love is all and love is everyone
It is knowing, it is knowing
That ignorance and haste may mourn the dead
It is believing, it is believing
But listen to the color of your dreams
It is not living, it is not living
Or play the game "existence" to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愛是一切,愛是遍及所有人
這就是領悟,這就是領悟
愚昧和急躁可能會造成對死亡恐懼
這是信念,這是信念
但去聆聽你夢的色彩
這不是(真實)人生,這不是(真實)人生
或是玩這「存在」的遊戲
從起始直到終點,從起始直到終點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直到終點…直到終點…直到終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