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當中,呂布的形象似乎是負面大於正面。

一開場,三國演義敘述他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可見他給人的第一形象是極佳的,

感覺又有一位難得一見的英才加入了諸侯爭霸的行列之中。

然而接下來的表現卻著實令人失望。

董卓一送上黃金、明珠、赤兔馬,他的形象就開始變調,

竟然無顧義氣地殺了丁原,

接下來又為了貂蟬和董卓反目,後來殺了他,後來就立場反覆,

包括趁劉備離開徐州時,不顧恩情地佔走了地盤。這是他的一大負面形象,就是多變(無義)。

屢次更換主人,那倒也沒什麼,事實上更時與主公理念不合而改變陣營的並不在少數,

張郃、郭嘉、趙雲等便是例子。

然而,讓呂布被譏為「三姓家奴」的原因,是在於他更換陣營的原因過於勢利,

因此成就了另一大負面形象,就是貪婪。他所貪婪的,包括財寶和女人。

誠如第一段所述,他為了寶物和寶馬殺了義父丁原,又為了女人殺了另一個義父董卓。

其他包括為了糧、馬、金銀等等而和紀靈圍攻劉備。當董卓在討論如何收買呂布之心時,

就有人說呂布是「見利忘義、有勇無謀」,彷彿就已經說明了故事中呂布將呈現的形象了。

 

另外一樣負面形象,就是「自大」。他的武功的確很高強,座下又有赤兔馬,

可是儘管如此,卻也不可能一夫當關,憑著一支方天戟就能百戰百勝。

如果他肯接納陳宮的意見,會僅於第十九回合就殞命於白門樓嗎?

如果他再繼續活下去,不知又會為接下來的故事帶來多大的變數。

畢竟,

當他逐漸從武將的身份轉換成一方諸侯,

他的心態與做法便應有所改變,然而他卻未能發展出一方之霸該有的人格素質。

他應開始擔負起謀士們的理想、將士們的富貴、人民的身家安全,

然而,自大的心理,讓他終究只是一介匹夫。

甚至於,在行將滅亡之時,還是只關注自己的一家妻小。

 

自大似乎是很多自詡為「男子漢」的人的通病,

因為如果一直都是由別人的來決定該怎麼做,自己再執行,即便最後成功了,似乎不夠完美。

在自己心中勢在必得,或者是陷於自己已沒把握的絕境之時,就容易聽不下人言,

後者我想大概是呂布在臨死前為曹操包圍時的心情---無計可施之下,一口悶氣出不出來,

乾脆痛飲杯中物算了。

結果就是眾叛親離,給綁到了曹操面前。

好一個一代英雄,沒死在沙場,而是被縊死,

說來也有點悲傷。

空有英雄之軀,卻沒有相對應的志向、人格特質與德性、高瞻遠矚,

「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相當貼切。

 

正面形象,雖然不多,卻不是沒有。儘管計謀並非其所長,但是卻也偶有佳作。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在劉備面臨危機之時,曾“射戟轅門”,

既救了玄德,卻又沒有負了袁術,真的是兩全的妙計。

亂世之時,只要身懷絕技的人,相信都會有企圖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有時只要認為誰有爭霸的能力,或者誰對自己的待遇好,就會投靠過去,

道德方面就暫且不管了,頂多日後有機會再回報。

就好像職業運動的球員,往往最想投靠最有可能得冠車的或提供最高薪水和最棒合約的隊伍。

呂布或許只是大時代下許多人物的縮影。

如果他單單純純只當一位普通的武將的話,相信會立下相當的戰功,

可是如果跟他太過於親近的話,就有相當的危險,所以不可以賦予他重任。

 

其實,倘若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呂布的確是充滿著危險性,

實在是很難知道他何時會跟你翻臉,反過來砍你一刀,所以和他在一起讓人感覺不怎麼安心。

但是如果從呂布自己的角度來看的話,他只是在追逐對自己而言最大最好的利益而已,

只是他似乎較為短視,目光短淺。

 

現在其實也是如此。自負擁有身價之士,公司是一間又一間的換,

甚至於學到了技術、建立了人脈之後,就離開公司自立門戶的也有。

呂布大可以投身別人的麾下擔任大將的職務,然而我相信他絕對不會屈身於別人之下的。

真的要找到一群情義相挺的人,除了運氣以外,也要本身很有實力才行,

這樣別人才會相服。

我認為呂布也不脫這樣的模式,就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優先考量。

可惜無義的做法、自大的個性,最後還是害到了自己。

arrow
arrow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