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隔離島》配樂 --- On the Nature of D

《隔離島》是馬丁·史柯西斯在2010年發行的驚悚片,

並由從1978年的《最後華爾茲》就長期合作的Robbie Robertson負責配樂。

他並沒有為《隔離島》創作原創音樂,而是以大量的50年代流行樂以符合背景年代,

並採用Brian Eno的氛圍樂、當代作曲家創作的古典樂,例如John Cage和Max Richter,

其中對於Max Richter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的應用是最揪心的一刻。

電影中,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飾演的Teddy對於妻子有病態依戀,二戰積累的罪惡感和妻子造成的人生巨變讓他拒絕面對事實,

替自己打造了全新的人格。然而,潛意識是騙不了人,在夢境中他一再地看到過去發生的慘劇的暗示,幻想與事實,

交織成一幕幕魔幻的畫面,其中包括電影中最淒美的一幕。

《隔離島》配樂 --- On the Nature of D

在Teddy的世界中,他的妻兒是被一個闖入他家的惡徒給殺死,對方還把他住的公寓給燒了。

在著火的公寓中,他從妻子Dolores: 一個象徵悲傷、痛苦的名字的背後擁抱著他,

兩個人相偎依著,Dolores拜托Teddy要放手,而Teddy卻嘆息道他沒辦法,最終妻子化成了灰燼。

他們的臉深深地貼在一起,似是啟發自奧地利畫家Gustav Klimt黃金時期的代表作《吻》。

 

在《吻》的畫面中,有一對男女相擁著,男人正親吻著女人,整個畫面透過明亮的顏色傳達濃烈的幸福,

而《隔離島》透過Dolores的金黃色洋裝和壁紙而呈現類似的視覺,

但是卻包含了更多對比,尤其是搭配藍綠色的家俱,反而讓整體畫面變得怪誕,

更像是自然界的毒物為了趕走天敵而生的警告色。

而姿勢雖然與《吻》相近,臉上的表情卻全是折磨,馬丁·史柯西斯把畫作中的平靜與幸福給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痛苦。

 

搭配畫面的,是淒美欲絕的現代古典樂〈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由英國作曲家Max Richter所作,

收錄於2004年的專輯《The Blue Notebooks》,是一張關於伊拉克戰爭的抗議作品,

透過這張專輯,Max Richter表達他對「暴力」的深度思考,從他自幼在生活週遭親身經歷的暴力,到戰爭的暴力,

對於無意義的武裝衝突表達憤怒和絕望。

Max Richter善於利用簡單但有力的旋律與和聲,雖然重覆但有細致的音色變化。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是一首適合室內樂演奏的弦樂作品,

他在接受Deutsche Grammophon的訪問時說,他想要達到的是透過最黑暗的材料,創造出具有明亮感和光亮感的東西。

首先在中/低音弦樂聲部用屬七和弦卻不解決,營造出逐漸看到曙光的感覺,雖在寒冷中卻有營火的溫暖,

所以一開始雖然稍微感到悲傷,卻不是完全的失落與難過,抱懷著希望仍在的心情。

接著在第二小提琴運用五度的繞弦音,利用小提琴本身空弦就是五度的概念,賦予音色一種純淨,

彷彿帶領進入另外一個時空,然後第一小提琴的兩個八度跳躍則宛如漂浮於雲端,象徵清晨的光芒喚醒自然萬物。

如此從黑暗到光明的行進,再搭配小提琴明亮的音色,他的構思就此實現,聞之不禁潸然淚下。

《隔離島》配樂 --- On the Nature of D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聽起來既哀淒又有強烈的莊嚴感,

和影視劇中的深情場景非常匹配,包括失去愛人、絕望、悲傷等主題都很常見,

除了《隔離島》以外,《異星入侵》也有運用。由於它聽起來極簡卻又非常有渲染力,

能夠悄悄地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和視覺場景相輔相成的同時不會奪走焦點。深夜時分、夜闌人靜之時,尤其引人深思。

《隔離島》配樂 --- On the Nature of D

本文特別感謝小提琴家 Alice 提供古典樂的見解。她的 Shall We Music樂團由一群受過20年以上訓練的古典音樂家組成,

以其典雅、療癒、客製化的演奏為特色,適合美式婚禮、各類典禮/活動服務。

歡迎以關鍵字 shall we string quartet 或拜訪官網: https://www.shallwestringquartet.com/ 聯絡她們。

https://www.shallwestringquartet.com/

arrow
arrow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