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透過"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在藝術理想與商業現實間取得完美平衡。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Year; 1973年3月10日發行

Genre: Progressive Rock 前衛搖滾

Recorded: Abbey Road Studio

Producer: Pink Floyd 平克佛洛伊德

Engineer: Alan Parsons

Achievement: 於美國獲得排行榜冠軍,在榜上超過800週 (非連續)

                       在英國則獲得排行榜亞軍。

歌曲連結

就像 "Echoes" 與「2001: 太空漫遊」中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的關係,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也有他自己的種種傳言,

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就是如果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1939年的「綠野仙蹤」電影一同播放,

會發現兩者配合的相當巧妙!  比方說,"The Great Gigs in the Sky"與電影中龍捲風捲起主角房子的畫面。

 

==================================================================================================

Pink Floyd 在1971年10月發行了"Meddle"後, 樂團的發展終於走出後Syd時代的茫然,漸漸清晰起來。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接下來由Roger Waters提出他所想要的下一張專輯的想像(略過Obsecured By Clouds)。

Roger Waters 在Nick Mason的家中對團友們說他想談的是: 

Deadlines, travel, the stress of flying, the lure of money, a fear of dying, and problems of mental instability...

30歲的他希望下一張專輯是簡潔、直抒胸臆的,不要再搞那些迷幻的神秘把戲了。

(write it absolutely straight, clear, and direct...get away from psychedelic patter and strange and mysterious warblings)

(說到這裡,各位或許能了解,為何「『月之暗面』是迷幻專輯」為不算恰當的說法吧)

因此,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中沒有像"Atom Heart Mother"或"Echoes"等,

動輒20多分鐘的超長曲目,最長的"Us and Them"也只有7分鐘長。

由於團員們基本上同意他的想法,二話不多說,樂團馬上在West Hampstead的Decca Stuidios進入新專輯的排練,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小八卦: 就在這間錄音室,The Beatles 披頭四在1962年尚未成名時曾經在這裡做過試演,

不過當時卻被認為「來自利物浦的樂團哪會有發展性」而被拒於門外,,相信該公司的高層之後應該捶胸頓足吧…雖然世事難料,

說不定就是要遇見 George Martin,才會讓披頭四這麼成功)

這不但表示始於Syd並延續多年的迷幻風格終於褪去,也標誌著"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成為Roger Waters地位崛起的起點,

畢竟有很多主題其實是與Roger Waters本人的特質息息相關的,

比方說,"Us and Them"中與戰爭相關的主題與Roger Waters亡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父親息息相關,

Roger Waters 在接下來的生涯中將不斷重覆運用。

於是,Roger Waters主導"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概念,更進一步主導歌詞和音樂。

不過據團員的回憶,當時團內的合作氣氛還算是愉快,

由於在正式進錄音室錄音時,團員實際上已經在現場演出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多次了 (後敘),

所以團員們對於材料都已經很熟悉,也很勤奮地執行製作,

Nick 的回憶說: We approached the task assiduously, booking three-day sessions,

sometimes whole weeks, and would all turn up for every session...There was an air of confidence in the studio"

連 Roger Waters也承認當時的他還沒有之後那樣主控一切: 

"We were pulling together pretty cohesively".  樂團內部的導火線,要在"Wish You Were Here"才開始逐漸燃起。

 

在專輯創作早期,樂團已經有一些先前創作時遺留下來的可用作品,

包括 "Breathe"、"Us and Them"與 "Brain Damage"等等,不過樂團還無法決定到底要如何善加運用這些素材,

此時Roger Waters 的點子帶來重大突破: 將所有的歌曲連結起來,讓專輯有如一張單曲,

每一個歌曲都環繞著專輯的核心概念,密切地整合在一起。

這個點子讓專輯的創作有明確的方向指引,David Gilmour 曾說,這是這張專輯在製作上的一個重大時刻: 

"When Roger walked into Broadhurst Gardens with the idea of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as one piece with this linking theme he'd devised, that was a moment."

由這些創作的故事可知,雖然平克佛洛依德早就被定位成是「前衛/實驗搖滾」樂團,

但嚴格來說,他們真正的第一張概念性專輯,是始自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雖然之前的專輯像 "Ummagumma"與"Meddle"等,樂團也有一些特定的創作目標/主題,

但是論內容整體性與音樂連貫性,"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才是樂團真正的突破。

且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也不應該被當成迷幻搖滾專輯…儘管的確很多粉絲這樣認為。

畢竟,我們不得不承認,喝點小酒後聽這張專輯,真的是爽到不行吧。

(吸那個在荷蘭與美國部分州合法; 台灣卻是違法的東西筆者就略過不提了 lol)

 

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樂團除了專心創作,還去了一趟法國為電影 "La Vallee" 製作原聲帶,後來命名為 "Obscured by Clouds",

並且從1972年1月20號在倫敦的Brighton Dome開始,樂團進行一連串的巡演,除了歐洲與北美,最遠甚至到了日本,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他們並且利用巡演的機會,磨練即將出現在專輯的曲子,

在Brighton的首次公開呈現中他們表演了 "Speak to Me"、"On the Run"、"Time"、

"Breathe"、"The Mortality Sequence" (即"The Great Gig in the Sky")與"Money"等曲,

並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他們將這些材料逐漸組織起來,

並在加入 "Us and Them"、"Any Colour You Like"、"Brain Damage"與"Eclipse"後,

以 "Dark Side of the Moon - A Piece for Assorted Lunatics"為名,1972年2月17日在the Rainbow Theatre 首演,獲得很好的評價。

比方說,專欄作家 Derek Jewell在Sunday Times 寫: 

"The ambition of the Floyd's artistic intention is now vest...they have an uncanny feeling for the melancholy of

our times...In their own terms, Floyd strikingly succeed.

接下來的巡演中,一度改名叫 "Eclipse: A Piece for Assorted Lunatics",

原因是和一個叫 "Medicine Head"的專輯同名,但因為該專輯的商業成績不佳,所以再度改回原名。

透過這樣的實地測試,Pink Floyd 不斷完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曲子,

最後,專輯在1973年3月橫空出世,席捲搖滾樂界。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就如前面所提到,是Pink Floyd第一張將所有歌曲串接在一起的「概念性專輯」,

而且沒有像"Atom Heart Mother"或"Echoes"等長達十分鐘以上甚至二十分鐘的長篇鉅作,

因此就音樂本身來說,樂團算是又往前做了新的嘗試,

而就歌曲內容來說,不得不再度提到"Echoes"。

在筆者先前介紹"Echoes"的文章中就提到,"Echoes"對Pink Floyd有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0087405 )

"Echoes"是平克佛洛依德第一首探討人際關係與人性關懷的曲子,

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基本上承襲了這個主題,以人性為出發點,

不過這次是以「月之暗面」來暗諭人性中不被外人窺見的黑暗面,

月球的英文是 "lunar",與瘋狂的英文 'Lunacy"本來就非常相近,拿來借用可說是剛剛好。

隨著低沉的心跳聲,"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逐漸揭開序幕,

從第一首 "Speak to Me"一直到第三首 "On the Run",可以視為專輯的第一部分,

講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關於最基本的「生存」,為專輯即將要探討的議題開場。

接著從第四首 "Time"一直到第七首 "Us and Them",

即是針對生活中的種種束縛著我們的壓力來源: 時間、金錢、敵我之心帶來的隔閡等等,

我們已經習慣與這些壓力共存,所以感覺不到他們帶給我們的影響,事實上,他們極大地左右我們的情緒與種種決定。

第八首 "Any Colour You Like" 基本上可以視為過場,

最後一部分,包含第九首 "Brain Damage"與終曲 "Eclipse",代表「精神分裂」,

樂團成員們曾經親眼見證一位搖滾樂明日之星---前團員Syd Barrett,因精神疾病而逐漸自毀,

這是Roger Waters寫這首歌的來源,並在日後一再利用這個題材。

而隨著前面提到的種種壓力不斷積累在我們心中,折磨著我們的心智,

是不是我們的思維與行為舉止也會被影響而越來越錯亂、矛盾,有如精神分裂一般?

接著在"Eclipse"中,以太陽 (光明)和月亮 (黑暗)的對比,我們的生活中有種種美好事物,

但是總有一些來自黑暗面的阻力,讓我們無法好好把握。

最後,在漸遠的心跳聲中,"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以「回文」的形式,似乎是結束了,但似乎也在一切將周而復始。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的成功,絕對不能不提錄音師 Alan Parsons的巨大貢獻。

Alan Parsons 在參與這個製作案前就是有多年經驗的錄音師,參與製作過無數知名藝人的作品,

包括在披頭四的 "Abbey Road"擔任助理工程師,

而且他早就跟Pink Floyd 合作過"Ummagumma"與 "Atom Heart Mother"等專輯,

在製作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時,他獲升任為正工程師,

當時使用的錄音技術為16音軌,但是對平克佛洛依德而言,這絕對是不夠的,(下圖為EMI的 TG12345 MK IV 控制台)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為了要克服技術上的限制,同時還要滿足樂團種種新奇的音效實驗與對聲音的高標準,他不能只是簡單地坐在混音臺前推推桿子而已。

比方說,為了要突破音軌數的限制,他需要將已經錄好的16音軌轉移到另一台錄音機,

將一些可以合併的音軌,像是貝斯與鼓,先預混成立體聲,如此一來才能清出一些音軌來錄製其它東西。

如果各位有注意過 "Us and Them"中有如回聲一般的音效,這也是 Alan Parsons 特別設計機台才能達到這麼長的延遲效果。

另外,"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有非常好聽的立體聲環繞音效,其優點獲得以充分發揮,

而各種模擬現實生活的音效,讓專輯聽起來更貼近聽眾、更有戲劇性,

包括開頭與結尾的心跳聲、時鐘的滴答聲、奔跑的喘氣聲、錢幣與收銀機聲等等,大大增添了臨場感,說服力十足。

極為清澈、剔透的音響效果,搭配音樂本身就極為豐富的層次,

讓專輯格外耐聽,只要細耳傾聽,從不同樂器的角度出發去欣賞歌曲,每聽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專輯封面遵循"A Saucerful of Secret"後的慣例,一樣由 Hipgnosis 設計。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樂團最原始的意見來自Richard Wright: "Come up with something simple, a simple graphic, like a chocolate box"

後來設計師Powell與Thorgerson從一本法文書中得到靈感,

那張圖片是穿透窗戶的陽光,在經過一個在樂譜上的三菱鏡後發生折射而形成彩虹效果。

最終發展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封面設計,是透過三個概念,

一,樂團現場表演時的燈光: Pink Floyd一直以炫麗的舞台燈光效果聞名。

二,關於本專輯的歌曲,取材了關於野心、貪婪等主題。

三,回應Richard Wright 所要求的 "simple, bold, and dramatic"。

這或許是 Hypnosis 所做過最簡潔的封面設計,也因而特別難以複製,「三角菱鏡」成功地變成Pink Floyd 最經典的標誌。

值得注意的小細節是封面上出現的彩虹其實和真實的彩虹有點不一樣: 少了靛色。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除了我們熟知的正擺三角菱鏡封面以外,封底則是三角菱鏡的反置,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內頁就沒有菱鏡了,只有彩虹貫穿整個頁面,特別的是綠色以正弦波的形式呈現,這是出於Roger Waters 的要求。

另外,歌詞也被印在上面,對一般的樂團是慣例,對Pink Floyd而言卻是首次。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在唱片的包裝上還附上兩張海報,一張是上面所示的埃及吉薩金字塔,由Thorgerson親自以紅外線攝影拍攝,

關於這個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純粹只是因為金字塔的完美形狀而已: 

"There was n great hidden meaning to the prism or the pyramid, only that they were the perfect shape"

另一張則是下面的各團員在演唱會中的特寫照集合,每張照片上的字母組合成Pink Floyd。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最後還附有兩張貼紙,同樣以金字塔為主題,分別是日與夜,以金字塔為元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形狀和菱鏡相似。

這兩張貼紙在樂團的下張專輯 "Wish You Were Here"設計中將再度出現。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The Dark Side

神秘的三角菱鏡折射現象搭配全黑的冰冷背景,讓折射出來的彩虹非常清晰、醒目,

不但能抓住大家的眼球,而且從封面就給予高深莫測的感覺,

無聲的白色燈光穿透菱鏡後散射出炫爛光芒,不但極靜,而且極簡,與關於壓力、隔閡、疏離、癲狂的專輯內容極為匹配。

 

 

即便"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是45年前發行的專輯,然而卻絲毫沒有陳舊感,極為出色的音響效果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單單在技術上的卓越不足以讓"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如此歷久彌新,Roger Waters 主導的概念是最核心的原因,

雖然充滿Roger Waters的個人色彩,但是關於時間、金錢的壓力等本來就是跨世代的議題。

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越發快速的步調讓壓力有增無減,

打開電視新聞,環繞的除了政治以外,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現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薪資的成長比不上物價,「金錢」的議題越來越主流,

另外,諸多政治議題未解的今日,除了對內黨同伐異,國際之間的衝突也有擴大之勢,

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在提醒我們,我們這個世代繼承了上個世代遺留的問題,

因而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即便在45年後的今日,依然能引起共鳴。

Roger Waters 在 "The Making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紀錄片中曾說: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was an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humanitarian empathy (政治、理性、人道的同理心) that was desperate to get out",

並在與 Uncut 雜誌的專訪中進一步說: 

"I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is anything, it's an exhortation to join the flow of

the river of natural history in a way that's positive, and to embrace the positive and 

reject the negative, given that one might be able to identify with the things which 

seem to be a matter of great confusion to a lot of people."

我們所做的種種決定,只怕都會受到政治考量、金錢、時間壓力等因素的影響,

不過我們可以做的是儘量讓世界往好的方向走,使所有混沌不明都能漸漸獲得人們的共鳴。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全系列文章 : 

1: 專輯創作背景: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3211855

2: Speak to Me/Breathe/On the Run: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3301666

3: Time/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6379105

4: Money/Us and Them/Any Colour You Like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6610195

5: Brain Damage/Eclipse: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678722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Echoes 的頭像
    William.Echoes

    Echoes of a Distant Tide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