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做為最偉大的搖滾樂團之一,一直還沒有像去年皇后樂團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那樣的商業傳記大片出現,
當然以我來看,可能是因為披頭四的原版歌曲都太貴了,要拍出來成本一定極高…
不過今年的暑假,電影「靠譜歌王」透過有趣的故事,除了一慰老歌迷,也把披頭四的音樂介紹給新世代的年輕人,
故事是關於一個不成氣候的歌手在一夜停電後,赫然發現自己成為全世界唯一還記得披頭四的人,
透過表演披頭四的音樂,他迅速大紅大紫、成為各界的寵兒,儘管他試圖告訴大家這些曲子不是他寫的,可是沒人相信…
從預告片來看,「靠譜歌王」可說是披頭四歌曲的精華,所有最經典、最流行的歌曲都囊括其中了,
就讓我們來一一看看到底收錄了哪些,還有他們的故事吧。
1,Yesterday (0:29~0:46)
Year: 1965 (創作期很長,從1964年就開始了)
Writer: Paul McCartney 保羅麥卡尼 (credited to Lennon-McCartney)
Released: 1965年8月6日的Help! 專輯、 1965年9月在美國做為單曲A面發行,B面是翻唱的Act Naturally
"Yesterday" 是保羅麥卡尼的作品,最早發表於1965年的專輯 "Help!"中,並在一個月後發行單曲,
是披頭四最成功的曲子之一,超過3000次的翻唱次數讓"Yesterday"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史上被翻唱最多次的流行曲之一。
曲子的特色是這是第一首只有保羅麥卡尼自己以原聲吉它彈奏並演唱的歌曲,背景則是搭配弦樂四重奏,
因此音樂風格上和披頭四的其它搖滾曲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於,因為這是保羅麥卡尼獨力演出的曲子,本來製作人 George Martin一度建議將 "Yesterday"列為保羅麥卡尼的獨立作品,
但是被披頭四的經紀人Brian Epstein 拒絕了。
另外,在歌詞方面,"Yesterday"是對一場已經逝去的感情的抒發,這也是披頭四先前沒出現過的:
主要似乎犯了什麼錯,所以他的伴侶離開他了。雖然他想進一步探問,但是她再也不會回答了…。
1966年麥卡尼寫出了 "For No One",也是差不多的主題。
"Yesterday"有多成功,從「靠譜歌王」以它為電影名稱便可略知一二,
一個與歌曲有關的趣聞,是當初麥卡尼曾短暫以 "Scrammbled Egg"做為歌曲的標題 (因為當時他只有想到弦律,沒有歌詞),
後來有歌迷還真的填了以 scrammbled egg為內容的歌詞,保羅麥卡尼也曾在脫口秀上來個自娛娛人。
"Yesterday"的結構並不複雜,內容也很直白,卻已相當細膩地表達出主角的依戀之情。
感情上的宣泄和歌曲本身簡單易學,讓歌曲有種獨特的魅力,特別容易深入人心,
何況,普遍來說男性在感情上也比較不會有太複雜的內心戲,因此這樣單純的表現方式我認為是剛剛好。
更多 "Yesterday"的介紹: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0127671
Let It Be (1:15~1:23)
Year: 西元1969年1月錄製
Writer: 保羅麥卡尼 Paul McCartney (credited to Lennon-McCartney)
Released: 西元1970年3月與單曲形式發行,B面是即興風格作品 "You Know My Name (Looke Up the Number)"
同年5月 Phile Spector 基於 "Get Back session" 製作的專輯改以 "Let It Be" 為專輯名稱並收錄其中
Achievement: 在英國獲單曲榜亞軍達九週,美國告示排行榜冠軍達兩週
"Let It Be"又是保羅麥卡尼的作品,發表在1970年,先以單曲型式發行,接著收錄在同名專輯 "Let It Be"中,
事實上,在發表的時候披頭四早就已經形同解散了,只是還沒對外正式發布消息而已,
與 "Yesterday"一樣,都是披頭四的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
筆者與朋友出遊時,總會在歌單上加入一些披頭四的歌曲,每次播到"Let It Be",就是一起大合唱的時候。
"Let It Be"和 "Yesterday"一樣,都是保羅麥卡尼在夢中取得的靈感 (看來保羅麥卡尼是夢中作曲的專家)。
"Let It Be"的創作時機點是在1969年初期的"Get Back Session",
這是一個由保羅麥卡尼主導,企圖回到搖滾樂的本質,不在歌曲中疊錄各種特效的「反璞歸真」企劃,
但是有諸多原因讓樂團內部已經裂痕重重,最後這個企劃竟然草草結束,原聲帶一直到一年後才在Phil Spector的製作下發行,
其一, Brian Epstein 在1967年過世之後,樂團沒能找到一個好的領袖替他們分擔管理事業的壓力,
既要創作音樂,還要設法在各個方面拓展事業,把四位披頭都弄得筋疲力盡。
其二,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此時已經結織小野洋子,比起跟這群老朋友玩音樂,小野洋子引領著他探索到全新的世界,
因此他對於身為披頭四的一員已經興緻缺缺。他甚至和小野洋子形影不離,連進錄音室也要帶著她,
讓其它的團員都相當不爽,更不用說他甚至會邀請小野洋子評論披頭四的音樂…
其三,喬治哈里遜 (George Harrison) 的創作能力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但是他的才華被Lennon-McCartney掩蓋住,
而且其它團員也對於他熱衷的印度音樂興緻缺缺,讓他也覺得玩不下去了。
其四,沒了Brian Epstein,約翰藍儂又先是沉迷於迷幻樂,後又與小野洋子打得火熱,保羅麥卡尼自然扛起了帶領樂團的責任,
但是前面提到,其它的團員對於創作上都已經更有自己的意見,所以保羅麥卡尼的流行曲風讓他們不敢苟同,
約翰藍儂就時常嘲諷保羅麥卡尼在創作一些「老奶奶的老掉牙作品」,這首 "Let It Be"也是他不喜歡的作品之一。
另外,保羅麥卡尼對於創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自己的歌曲,不但動輒重覆錄製數十次,惹得團員發火,
再加上他本身多才多藝,什麼樂器都會個兩下子,他甚至有辦法自己完成一首歌曲全部樂器 (鼓、吉它、貝斯)的演奏,
所以他會指定其它團員應該要按照他指定的方法去演奏,簡直就像是把團員們把他的樂師一般,
這讓包括林哥史達 (Ringo Starr)在內的團員都相當不爽,連一般認為較沒脾氣的林哥都曾憤而短暫離團。
但是當錄製的是別人創作的歌曲,據說保羅麥卡尼的態度就會很隨便…。
總而言之,隨著團員們往各自喜歡的方向發展、成熟,樂團自然而然就逐漸分崩離析,
在1969年,保羅麥卡尼因為覺得他在一肩扛起樂團,面對種種的不順,自然而然委曲在心頭,
此時他在睡夢中見到去世已久的母親對他說 "It will be alright. Just let it be",人類史上傳唱最廣的流行歌曲之一就這樣誕生了。
"Let It Be"與 "Yesterday"一樣擁有簡單明瞭的特質,表達出在困頓的情境下自我激勵的心情,
雖然當下難以穿透未來的迷霧,但是一味強求即刻解決說不定反而帶來反效果,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而已,
此時不妨放寬心,用輕鬆地態度讓事情往正向前進,接著 "let it be" (順其自然地發展),境況終究會越來越好的吧。
由於當時外界對於披頭四內部不合的傳言老早就滿天飛,"Let It Be"的發行時機和樂團當下的情況可說是配合得很巧妙,
好像是對樂團的分崩離析表達嘆息。
雖然根本就不是樂團最後的作品,但是與同專輯中的另一首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一同拿來當做披頭四傳奇的尾聲,
我覺得是相當適合的。
更多 "Let It Be"的介紹: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59412975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Year: 西元1963年錄製
Writer: 約翰藍儂與保羅麥卡尼 Lennon-McCartney
Released: 1963年11月以單曲形式發表
Achievement: 在英國獲單曲榜冠軍五週,美國告示排行榜冠軍七週 (直到被披頭四的另一首曲子 "She Loves You 取代)
接下來風格一轉,終於介紹到披頭四的High歌了,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披頭四早期的作品,也是讓他們打入美國市場的大功臣,
不過其實早在進入美國市場之前,他們就已經以 "Love Me Do"和 "She Loves You" 橫掃大不列顛 和歐陸市場,
在歐陸取得成功後,理所當然要跨越大西洋,攻略美國市場,
但是當時英國的藝能界早已對美國陷於嚴重的弱勢,英國的歌曲很難吸引美國人的眼球,就算有也只是曇花一現。
同時英國的藝人和歌手也都是模仿美國的風格,卻也因此讓他們簡直就像是美國的低配版本,
所以披頭四如果要證明自己能超越那些前輩,北美大陸是必須要通過的關卡,何況美國的市場極大,商業價值驚人。
最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1963年底攻佔了美國的電台廣播並在單曲榜稱雄,
隨後在1964年的二月,披頭四在 "The Ed Sullivan Show" 登台表演,正式出現在全美國觀眾面前,
帶著 "Twist and Shout"、"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ll My Loving"、" She Loves You"等歌曲,
加上團員們俊俏的外表、西裝革履的乖巧模樣 (演奏完還會對觀眾行禮),披頭四俘獲了美國觀眾的心,
開啟了第一波「英倫入侵」 (British Invasion),為The Rolling Stones、The Kinks樂團的登陸鋪平了道路。
披頭四的歌曲風格是一直隨著年紀而成長的。前面的"Yesterday"是樂團中期的作品,此時已經有些許挫折,
"Let It Be"則是創作於樂團晚期,此時肩上的擔子更重、經歷的磨難又更多了一些,曲子更加沉鬱,
但是寫出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時,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才20歲,曲子洋溢著活潑與樂觀的精神,
絲毫感覺不到任何負擔,十足的青少年本色,
歌詞內容也描繪出一個情竇初開的年輕男孩,看著心儀的女孩就離自己這麼的近,
心中的小確幸早就「滿到漫出來了」,就算只是牽牽對方的小手,也足以讓心情雀躍無比,
這不就是初戀的滋味嗎?
更多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的介紹: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165471536
Something
Year: 西元1969年2~8月錄製
Writer: George Harrison 喬治哈里遜
Released: 西元1969年10月發表於專輯 "Abbey Road" 並發表為單曲
Achievement: 美國告示排行榜冠軍
「沉默的披頭」George Harrison 是披頭四中年紀最小的成員,也被認為是團員之中長得最俊俏的,
相較之下約翰藍儂有一股迷人的叛逆氣息、保羅麥卡尼的好看是比較偏向「可愛型」,尤其一雙大眼看起來很像在裝無辜,
林哥史達的長相比較不怎麼樣,尤其一顆大鼻子常被拿來開玩笑,但是個性也是最易親近的,有鄰家哥哥的感覺。
相較於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從少年時期就一起鬼混,一直以來互相砥礪寫歌技巧,
喬治哈里遜缺少這樣的寫歌夥伴,加上才能或許真的比不太上藍儂/麥卡尼,音樂上的進境就是比較慢一點,
寫出來的作品常常都被認為完整度不太好,需要大幅度的修繕,
不過一直以來披頭四的專輯中還是會留一到兩首的空間給哈里遜的作品。
透過1969年發表的 "Something",喬治哈里遜證明他的寫歌能力已經臻於完熟,作品已經不會遜於藍儂/麥卡尼了。
該怎麼形容呢? 事實上,真的有很多人一直誤以為 "Something"是保羅麥卡尼寫出來的。
後來"Something"做為雙A面,與約翰藍儂的 "Come Together"一起發行單曲,是George Harrison第一首單曲A面。
"Something"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Abbey Road" 專輯上的版本,曲風比較流行,
另一個George Harrison 用原聲吉它演奏的自彈自唱demo版本,出現在 "Anthology 3"專輯,筆者認為各有千秋,
"Something"是他難得一首不帶有酸苦氣氛的曲子,一般認為這是他寫給當時的老婆 Pattie Boyd 的情歌,
(預告片 1:56處主角對著自彈自唱的那位女生,好像還真的裝扮得有點像 Pattie Boyd )
但是他卻一直堅持這是他寫給上帝的讚歌,他曾說:
I think all love is part of universal love. When you love a woman, it's the God in her that you see. The only complete love is for God.
意思是說不管是那一種愛,基本上本質相同,但都只是真正的愛的一小部分。
當你愛上一個女人時,你愛上的是她眼中展露出的上帝特質。完整的愛,是只留給上帝的。
聽起來還真的有點像神棍呢。
更多 "Something"的介紹: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12576576
最後我們來到預告的最後一首披頭曲,相信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Hey Jude
ear: 1968年7月底錄製
Writer: Paul McCartney 保羅麥卡尼 (credited to Lennon-McCartney)
Release: 1968年8月底做為單曲A面發行,B面是約翰藍儂的 "Revolution"
Achievement: 英國單曲榜獲得冠軍,並在美國告示排行榜盤據冠軍達九週
預告片的最後一首曲子是保羅麥卡尼寫的 Hey Jude,
事實上,筆者習慣把 "Hey Jude"、"Let It Be"和 "Yesterday"合稱為「披頭四三本柱」,
原因就是這三首一直到50年後的現在,對全世界的「年輕人」來說還是耳熟能詳,
除了保羅麥卡尼在2012年倫敦奧運的開幕式引領全場運動員大合唱以外,
在披頭四不那麼流行的華人區,"Hey Jude"透過孫燕姿的翻唱,也順利獲得很大的知名度。
"Hey Jude"是披頭四在1967年發表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 專輯之後的又一個高峰,
當時樂團算是處在一個比較艱困的時期,先是原經紀人 Brian Epstein 驟逝、
隨後的電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評價不佳,許多人抱怨不懂電影在幹嘛,讓外界開始懷疑披頭四是否魔力不再。
類似的情況在過往也曾經發生:
1966年披頭四宣布不再現場演出,再加上由於錄製"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使大家一時之間深居簡出,
於是外界開始出現「披頭四江郎才盡」、「披頭四名存實亡、早已解散」等說法,
但是披頭四成功以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創新的曲風和聲音粉碎所有流言,揭示他們已經甩開其它樂團,大步向前,
1968年他們再度受到類似的流言侵擾時,"Hey Jude"接下了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棒子,
讓大家知道披頭四的傳奇還在繼續上演著。
不只是事業上而已,團員們似乎連在私人生活上也麻煩不斷,
除了約翰藍儂選擇與原配 Cynthia Lennon離婚、與新歡小野洋子 (Yoko Uno) 形影不離而遭致批判以外,
保羅麥卡尼也與交往多年、一度論及婚嫁的模特兒/演員女友 Jane Asher 分手了,
這是 "Hey Jude"這樣一首撫慰性的歌曲出現,不但安慰了相關當事人 (不論立場)的心,也感染了歌迷。
歌曲的故事據說是和約翰藍儂的兒子 Julian Lennon有關,
保羅麥卡尼和約翰藍儂在青少年時期就一起鬼混了,而Cynthia 和約翰藍儂還在唸書時就已經在一起,
保羅麥卡尼基本上就是一路看著約翰藍儂戀愛、結婚、生子,所以他與約翰藍儂的家人可說是很有感情的,
所以當約翰藍儂為了新歡而拋家棄子,保羅麥卡尼會想安慰藍儂「原」一家子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何況當時保羅麥卡尼自己的感情也有點狀況。
"Hey Jude"的歌詞走一貫的平鋪直敘風格,基本上就是在慰勉大家,就算情況再怎麼艱困,還是要勇敢地走下去,
千萬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把自己孤立起來,"For well you know that it's a fool who plays it cool"。
最後就是全曲最有名的,長達數分鐘的 "Nah nah nah nah...",非常適合大家一起大合唱 (上面的官方MV就有大合唱的畫面),
唱完真的很紓壓,心情好像真的變好了。
更多 "Hey Jude"的介紹: http://swospam0418.pixnet.net/blog/post/460652654
除了這部「靠譜歌王」以外,披頭四的官方臉書也在今年1月公布一部新電影的消息,
「魔戒三部曲」的導演 Peter Jackson 將會負責製作一部電影,內容是基於披頭四在1969年1月在錄音室時工作的影像紀錄,
這段期間的成品將成為1970年發表的專輯 "Let It Be"的主幹。
歌迷將有幸能看到更多未曾公開過的披頭四工作實錄。
近來向70年代的歌手/團體致敬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多,像是2018年的「波西米亞狂想曲」、2019年的「火箭人」,
以披頭四崇高無比的地位,一部披頭四的傳紀電影絕對是全球歌迷都引頸期盼的,
相信也總有一天會成真…只要電影製作方能夠解決複雜的版權問題和昂貴的歌曲使用費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