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les-e1378746435329.jpg

Year: 西元1969年7~8月錄製

Writer: 保羅麥卡尼 (credited to Lennon-McCartney)

Released: 西元1969年9月26日發表於專輯 "Abbey Road"

歌曲連結

原版的歌曲應該都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砍掉了,官方頻道也還沒有發布官方影片,就姑且用這個保羅麥卡尼的現場演出吧。

 

西元1969年,對於搖滾樂來說是意義非常特別的一年,

在這一年,超過40萬人參與了 "Woodstock" 「胡士托音樂節」,成為嬉皮世代最具代表性的標誌。

1140x655-woodstock-cover-couple.jpg

披頭四錄製了最後一張專輯: Abbey Road,此後基本上分道揚鑣,1960年代前期震撼歐美的British Invasion 逐漸平息,

beatles-abbey-road-1.jpg

同一年,甫成團的Led Zeppelin與 King Crimson 各發表了處女作 "Led Zeppelin" 與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CS407492-01A-BIG.jpg

由藍調發展而成的硬搖滾/重金屬搖滾 (hard rock/heavy metal) 、由爵士、迷幻樂發展而成的前衛搖滾 (progressive)填補了空缺,

為搖滾樂的發展再添增新的篇章。

"Abbey Road" 的誕生就恰好是在這個轉捩點,它的最後一曲 "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組曲為這個繽紛多彩的嬉皮年代做了最佳的結尾。

 

 "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組曲的三首曲子都是保羅麥卡尼的作品,

是佔據 "Abbey Road"專輯整個B面的 "Abbey Road Medley" 的一部分,

這個Medley 也是麥卡尼的主意,其實就是把許多未完成的歌曲串在一起。

保羅麥卡尼是一個非常多產的音樂人,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流行音樂創作人之一,

包括吉它、貝斯、爵士鼓、鋼琴等樂器都能彈奏,甚至能自己單獨一人,從製作到所有樂器都一手包辦,完成一首曲子的錄製。

寫作的主題大多比較平實,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能入歌,靈感來源非常多樣,

"Golden Slumbers" 的靈感就是來自他妹妹 Ruth McCartney (領養的,非親妹妹) 的鋼琴教本,

是他在拜訪老爸在利物浦的老家時看到的,

rembrandt house.jpg

本身其實是由英國作家 Thomas Dekker 在1603年寫的詩,並在西元1885年由 W.J. Henderson 改編成曲,

原文如下: 

Golden slumbers kiss your eyes,

Smiles awake you when you rise,

Sleep pretty wantons,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Rock them, rock them, lullaby,

Care is heavy, therefore sleep you,

You are care, and care must keep you.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Rock them, rock them, lullaby. 

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保羅麥卡尼的歌詞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借鑑自這首詩的,

除了歌詞的第一句是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

有趣的是,由於保羅麥卡尼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他一直聲稱自己不太會看譜,

他當初在翻鋼琴教本時,主要是看到這些詞之後,他再把歌詞與他心中的弦律做搭配,最終完成 Golden Slumbers。

他說 "cuz I can't read music so I didn't know the tune, and I can't remember the old tune, you know. So I started just playing my tune to it.

And then I liked the words so I just kept that, you know"

 

組曲的第二首 "Carry That Weight" 是保羅麥卡尼早就大致上構思好的曲子,

本來在 "Get Back session"時就想使用,並且基於過去每張唱片都至少會有一首歌是由Ringo Starr 演唱的慣例,

要把 "Carry That Weight" 交給Ringo Starr 演唱,曲風上也是適合他的西部鄉村輕快曲風,但是後來並沒有實行。

在寫作 "Golden Slumbers"時,保羅麥卡尼靈機一動,決定把 "Carry That Weight" 放慢後融合進這個組曲中。

"Carry That Weight" 的歌詞內容充分展現了樂團在後期的種種掙扎,

麥卡尼在自傳中說 "I'm generally quite upbeat but at certain times things get to me so much that I just can't be upbeat any more 

and that was one of the times",

壓力來源包括藥物濫用、團員之間相處的壓力、經營 Apple Records 的壓力和對 Allen Klein (協助管理Apple Records 的人)的不滿,

最後促成了 "Carry That Weight"。連約翰藍儂在1980年接受Playboy雜誌採訪時也說, "I think he was under strain at that period"。

 

組曲的最後一部分 "The End" 不只是這個組曲的結尾,也是 "Abbey Road"專輯B面的結尾,甚至,也是四位團員身為披頭四的結尾。

其實創作的初衷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為了這一系列由未完成的作品拼湊而成的組曲下一個結尾而已,

但是 "The End"似乎注定就要是獨一無二,

除了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它是最後一首完整的披頭曲 (不要算入零碎的Her Majesty與90年代新發行的兩首單曲的話)以外,

還是唯一擁有約翰藍儂、保羅麥卡尼、喬治哈里遜一同演奏吉它的曲子,也有林哥史達生涯中唯一的鼓花獨奏段落表演。

林哥史達是少有的不喜歡搞鼓花獨奏的鼓手,據說當初面試入團時,團員問他對於鼓花獨奏的想法是什麼,

林哥當下回答 "I hate them!!" 這句話馬上打入了其它團員的心。 

他在"Beatles Anthology"回憶說 "That drum solo is still the only one I've done. I was opposed to it...It was the most ridiculous thing, 

I was going 'Dum, dum...one, two, three, four...' and I had to come off at that strange place because it was thirteen bars long. 

Anyway, I did it, and it's out of the way. I'm pleased now that we've got one down"

其實這一段本來還是有吉它伴奏的,是後製時才把這一部分給抽掉,這個有伴奏的版本我們可以在 Anthology 3中聽到如下

在錄製The End 時,約翰藍儂對於三人依序獨奏的點子感到非常興奮,他甚至還撇下形影不離的Yoko Uno,獨自進錄音室工作,

錄音師Geoff Emerick 說: For me, that session was undoubtedly the high point of the summer 1969, 

and listening to those guitar solos still never fails to bring a smile to my face.

其實早已四分五裂 (約翰藍儂和喬治哈里遜都已經把精力花在個人的製作專案了)的樂團,在這一刻又回到那個戮力合作的樣子,

"We did actually preform like musicians again" 喬治哈里遜如是說。

john-lennon-yoko-ono-lie-in-bed-in.jpg  george-harrison-all-things-must-pass.jpg

 

整個組曲是由保羅麥卡尼負責的鋼琴來起頭,搭配製作人 George Martin 最擅長的管弦配樂,喬治哈里遜在這裡負責貝斯,

約翰藍儂沒有加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 (西元1969年7月2號)他才剛在蘇格蘭發生車禍而療養中,所以沒有出席在錄音室。

從一開始整個曲子就充滿離別的氣氛,整個音樂在這裡主要由鋼琴和管弦樂帶動,

緩慢的四四拍講述著曾經有過的一個美好的事物,一條通往「家」的道路。

說到「家」,讓人聯想到的就是一個溫暖、歡笑的避風港,而失去通往這個避風港的路,生活中彷彿就失去了一個依傍,

所以歌者安慰說「不要哭,乖乖睡吧,他會唱首搖籃曲伴隨著進入夢鄉」。

一段強烈的鼓花標誌著副歌的到來,部分除了管弦樂方面加重低音部的表現,貝斯和鼓在副歌段也更加搶眼,

麥卡尼在歌聲的情緒表達上也別出新心裁,"Golden slumbers fill you eyes"時加重語氣,可是到 "lullaby"時又顯得相當輕柔。

在夢中,那些失去的美好又通通回來了,夢中的世界是如此歡樂,嘴角都不自覺帶著微笑呢。

 

接下來,再重覆一次第一段的歌詞後,組曲進入第二部分: Carry That Weight. 

"Carry That Weight"的特色在於,歌聲的部分是四位披頭四的成員一起合唱的,Ringo Starr 也難得一起加入合唱的行列,

所謂的 "weight" 指的是重負,對於寫歌詞的麥卡尼來說,想到的可能會是團隊遇到的種種困難,

像是糟糕的錄音室氣氛、因為Apple Records的管理問題與人事問題帶來的種種紛爭、藥物成癮問題等等,

"It was heavy. 'Heavy' was a very operative word at that time. That's what 'Carry That Weight' was about. 

In this heaviness there was no place to be. It was serious, paranoid heaviness and it was just very uncomfortable"

在他個人獨唱,改自 "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的歌詞更顯現出一種「隔閡」,

他提出的只是一種「邀請」,而不是一頭熱地想要湊上去或是強行要採取某些動作,

而如果對方不領情,自然而然就會 "break down"。

這彷彿可以對應到在經紀人 Brian Epstein去世後,保羅麥卡尼試圖透過自己的力量讓披頭四的事業再創高峰,

但弄到最後反而是讓樂團更加分崩離析了。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對四位團員來說,由於當時大家或許多多少少也感覺到「披頭四」已經要結束了,

接下來的演藝生涯要由每個人自己獨立去發展,

因此不可避免的,在他們的餘生,他們都將會背負著「披頭四」的盛名帶來的種種壓力,

人們將會企圖透過比較過去與現在的表現,試圖貶低他們的個人能力,驗證他們要依託著披頭四的團隊才能有所成就,

這種"weight"是每個人都要自己去想辦法 "carry"的。

至於音樂方面, "Carry That Weight" 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的弦律,

第二部分則是借鑑自 "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管弦樂 (尤其銅管) 部分搭配Ringo Starr 的鼓點顯得氣勢非常磅礡,

第三部分的電吉它則是來自 "You Never Give Your Money"中最後 "All good children go to heaven"那段吉它。

整體來說,"Carry That Weight" 簡直就像是團員之間彼此在互相勉勵,接下來也要在披頭四的陰影下,想辦法成長茁壯。

580b540408c08cc2db84f1370177047c.jpg

 

緊接著氣氛陡然一變,變得非常有活力,這部分的製作上刻意要讓聽眾以為兩首曲子是同時錄製的,實際上當然不是。

輪流演奏電吉它是約翰藍儂先起頭的提儀,而保羅麥卡尼也欣然接受,

由歌曲的作者保羅麥卡尼先開始,約翰藍儂擔任壓軸,中間的部分就交給喬治哈里遜彈奏。

三個人首先在錄音室進行排練,就是在這時候發生前面提及,約翰藍儂叫小野洋子先在外面等他的故事。兩人難得有時間分開,

在排練完後,收音時三人才花了一次就完成工作,

基本上三個人的片段並沒有很難分,畢竟他們使用不同的吉它和音箱,加上錄音師也有稍微設計不同的音色,

保羅麥卡尼和約翰藍儂用的是 Epiphone Casinos ,喬治哈里遜用 Gibson Les Paul "Lucy" 滑奏吉它,將成為他後來常用的聲音。

可以聽得出來約翰藍儂使用的音效是類似於 "Revolution"中失真的吉它聲,

三個人總共進行三次輪迴,每一次每個人負責兩個小節,

基本上 0:53~0:57、1:05~1:09、1:17~1:21是保羅,0:57~1:02、1:09~1:13、1:21~1:24是喬治,1:02~1:04、 1:13~1:17、1:25~1:28是約翰藍儂,

四位團員長達一分鐘的音樂表演,毫不隱晦地展現了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的在「玩」音樂,

三位吉它手彼此之間彷彿互相爭競,但也相互合作,才交織成這段熱情洋溢的吉它段落,

錄音室 Geoff Emerick 是這樣描述那段時光: "John, Paul and George looked like they had gone back in time, 

like they were kids again, playing together for the sheer enjoyment of it. More than anything, they reminded me 

of gunslingers (槍客), with their guitars strapped on, looks of steely-eyed resolve, determined to outdo one another. 

Yet there was no animosity, no tension at all. You could tell that they were simply having fun. 

最後,在保羅麥卡尼用鋼琴敲出的連續高音後,就是那一句最有名的歌詞: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這句話有典型的保羅麥卡尼的典型樂觀氛圍,與嬉皮世代的概念似乎也很相符,

意思大概就是在說,你投入了多少的愛在一件事情上,你就能得到多少回報。

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這對寫歌搭擋從青少年開始就一起演出,組成披頭四並在1963年在英國開始成名之後,

7年以來他們用心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再加上搭上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起飛與嬰兒潮世代長大成人的列車,

在客觀環境上就提供他們豐沃的養分與充分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能,一改流行音樂的面貌,

他們為音樂注入的無數的愛,優質的作品吸引了無數愛戴他們的粉絲,真乃是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儘管最後的一兩年樂團內部經歷了無數的紛爭,他們還是為這最後一張專輯做了happy ending,一切都已成過往雲煙了,

接下來大家還要 "carry" 著 "weight" 努力向前行呢。 

 

==============================================================================

歌詞與中文翻譯: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曾經有條路,一條通往家的方向的路,

曾經有條路,一條回家的路,

親愛的,好好睡吧,不要哭。我會唱首搖籃曲給你聽。

 

Golden slumbers fill your eyes, Smiles await you when you ris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沉浸在金色美夢的你,嘴角的微笑將在你醒來時等著你,

親愛的,好好睡吧,不要哭。我會唱首搖籃曲給你聽。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曾經有條路,一條通往家的方向的路,

曾經有條路,一條回家的路,

親愛的,好好睡吧,不要哭。我會唱首搖籃曲給你聽。

 

Boy, you're gonna carry that weight, carry that weight a long time.

Boy, you're gonna carry that weight, carry that weight a long time.

小子,你將要承擔重負,承擔很長一段時間,

小子,你將要承擔重負,承擔很長一段時間。

 

I never give you my pillow, I only send you my invitations. 

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celebrations, I break down.

我從來沒有給你我的枕頭,我只有把邀請寄給你,

才歡慶到一半,我崩壞。

 

Boy, you're gonna carry that weight, carry that weight a long time.

Boy, you're gonna carry that weight, carry that weight a long time.

小子,你將要承擔重負,承擔很長一段時間,

小子,你將要承擔重負,承擔很長一段時間。

 

Oh yeah, alrigh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my dreams, tonight?

(Love you, love you...)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喔,耶! 今晚你是否會入我的夢? 

最後呀最後,你給出了多少愛,你也會得到多少的愛哦。

==============================================================================

小插曲: 

前面有提到約翰藍儂剛開始因為車禍而在療養。後來他雖然復工,但是他和小野洋子當時還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因此他們做了一件奇特的舉動 : 他們直接搬了一個床並放在錄音室,讓小野洋子躺在上面休息。

在錄製 "The End" 的伴奏時,有一次小野洋子從床上溜下來,並且打開喬治哈里遜存放的零食吃了起來。

從錄音室裡看到此情此景的喬治哈里遜罵了一聲 "That bith !!"  從而引起他和藍儂的小小爭執。

 

arrow
arrow

    William.Echo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